卷九·骑竹马灸穴法
此二穴,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诸风,一切病症。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却令病人脱去衣服,以大竹扛一条跨定,两人随徐扛起,足离地三寸,两旁两人扶定,将前量长篾,贴定竹扛竖起,从尾骶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后取身寸篾,各开一寸是穴。灸七壮。
此杨氏灸法。按《神应经》:“两人抬扛不稳,当用两木凳,搁竹扛头,令患人足微点地,用两人两旁扶之,尤妙。”又按《聚英》言:“各开一寸,疑为一寸五分,当合膈俞、肝俞穴道。”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针灸大成》卷九中的“骑竹马灸穴法”是一种专门用于治疗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以及各种风症等病症的灸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测量穴位:先从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的手腕横纹处开始,用一条薄竹篾量到中指指尖的肉尽处(不包括指甲),然后截断竹篾。接着,用这条竹篾取“同身寸”一寸的长度(“同身寸”是指以患者自身的手指宽度为单位的测量方法)。
准备工具:让患者脱去衣服,用一根大竹杠横跨在患者身上,由两人缓慢抬起竹杠,使患者的双脚离地约三寸,旁边两人扶住患者,使其保持稳定。
定位穴位:将之前量好的竹篾贴在竹杠上,从患者的尾骶骨沿脊柱向上量,直到竹篾的尽头,用笔标记出这个位置。然后,以这个标记点为中心,向左右各开一寸的距离,这就是需要灸的穴位。
施灸:在这两个穴位上各灸七壮(“壮”是灸法的单位,指灸的次数或灸的强度)。
解释:
骑竹马灸穴法:这是一种特殊的灸法,通过让患者“骑”在竹杠上,利用竹杠的支撑和竹篾的测量,准确定位穴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顽固的皮肤病症和风症。
同身寸:这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以患者自身的手指宽度为单位,因人而异,确保穴位定位的准确性。
尾骶骨:即尾骨,位于脊柱的最下端。
膈俞、肝俞:这是两个重要的穴位,分别位于背部,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原文中提到“各开一寸,疑为一寸五分”,可能是为了确保灸穴的准确性,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参考这些穴位的位置。
杨氏灸法:这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的灸法,记载于《针灸大成》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补充说明:
- 原文中还提到《神应经》和《聚英》的建议。《神应经》提到,如果两人抬竹杠不稳,可以使用两个木凳来支撑竹杠的两端,让患者的脚稍微点地,并由两人扶住,这样更加稳定。《聚英》则建议,穴位各开一寸可能不够准确,应改为各开一寸五分,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应膈俞和肝俞的位置。
这种灸法在古代常用于治疗顽固的皮肤病症和风症,现代临床中较少使用,但其穴位定位和施灸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