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经曰:『荣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至平旦与卫气会于手太阴。卫气行于脉外,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平旦与荣气会于手太阴。是则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也。』今分早晚何所据依?但此赋今人所尚,故录此以参其见。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此一段手法,详注四卷。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如刺肝经之穴,晕,即补肝之合穴,针入即苏,余仿此。或有投针气晕者,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如关公刮骨疗毒,而色不变可知。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龙虎龟凤等法,亦注四卷。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至气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吸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于斯尽矣。
《医经小学》云:『出针不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转出可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素问》补遗篇注云:『动气至而即出针,此猛出也。然与此不同,大抵经络有凝血,欲大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当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以上手法,乃大略也。其始末当参考四卷。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虽然,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竞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忧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轩歧吉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卷一·金针赋(杨氏注解)

针道的快捷方法非常奇妙,必须明白补泻的原理,才能挽救危重病情。首先要分清疾病的上下位置,其次要确定穴位的深浅。头部的疾病可以从脚部取穴治疗,左侧的疾病可以从右侧取穴治疗。男子的气机,早晨在上部,晚上在下部,取穴时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女子的气机,早晨在下部,晚上在上部,使用时必须掌握时机。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的上下气机,以腰部为分界。手足三阳经,手部的气走头,头部的气走足;手足三阴经,足部的气走腹,胸部的气走手。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这是气机出入的关键。逆着气机方向为泻法、迎法,顺着气机方向为补法、随法。春夏季节针刺要浅,因为人体较瘦;秋冬季节针刺要深,因为人体较胖。还要观察元气的厚薄,决定针刺的深浅。

《内经》说:“荣气运行于脉中,周身循环五十度,不分昼夜,到平旦时与卫气会合于手太阴肺经。卫气运行于脉外,白天行于阳经二十五度,晚上行于阴经二十五度,平旦时与荣气会合于手太阴肺经。”这说明卫气的运行只分昼夜,没有分上下,男女的脏腑经络、气血往来,其实是一样的。现在区分早晚有什么依据呢?但因为这个赋文现在的人很推崇,所以记录下来供参考。

补泻的方法,关键在于呼吸和手指的操作。男子,大拇指向前左转,呼气时为补,向后右转,吸气时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大拇指向后右转,吸气时为补,向前呼气时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右不同,胸背不同,午前如此,午后相反。所以用指甲按压,是下针的方法;摇动后退,是出针的方法;动而前进,是催针的方法;循着经脉按压,是行气的方法。搓针可以去病,弹针可以补虚,肚腹部位用盘旋法,按压可以闭穴。重按如豆许称为按,轻浮如豆许称为提。这十四种方法,是针刺的要领。补法是一退三飞,真气自然回归;泻法是一飞三退,邪气自然避去。补法补其不足,泻法泻其有余。有余表现为肿痛为实,不足表现为痒麻为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生者涩而死者虚,如果候气不至,必定死亡。

这一段手法,详细注解在第四卷。

下针之前,先用指甲重按并切压,然后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下针。凡补法,呼气时初针刺入皮内,称为天才;稍停后进针,刺入肉内,称为人才;再停后进针,刺至筋骨之间,称为地才。这是最深处,应当补之,再停片刻,然后退针至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向病处,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凡泻法,吸气时初针至天部,稍停后进针,直至于地部,得气后泻之,再停片刻,即退针至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向病处,方法同前。如果有晕针的,是神气虚,用针补之,口鼻气回,给热汤喝,稍停片刻,依前再施。

如果刺肝经的穴位晕针,立即补肝经的合穴,针入即苏醒,其余仿此。或者有投针后气晕的,立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大抵晕针从心生,心不惧怕,晕针从何而来?如关公刮骨疗毒,面色不变可知。

调气的方法,下针至地部之后,再回到人部,想要气上行,将针右捻;想要气下行,将针左捻;想要补法,先呼后吸;想要泻法,先吸后呼。气不至的,用手循摄,用爪切掐,用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用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处,用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再向下纳,使气不回。如果关节阻涩,气不过的,用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奏效。这是通仙的妙法。

龙虎龟凤等法,也注解在第四卷。

出针的方法,病势已退,针气微松,病未退的,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这是邪气吸拔其针,乃至真气至,不可出针;出针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法吸气去疾,其穴急扪;泻法呼气去徐,其穴不闭。想要腠理紧密,然后吸气,所以说:“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尽在于此。

《医经小学》说:“出针不要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转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素问》补遗篇注说:“动气至而即出针,这是猛出。然与此不同,大抵经络有凝血,欲大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当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治病的方法有八种:一是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有准。二是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是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四是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五是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是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是留气之诀,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是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是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是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是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是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以上手法,乃大略也。其始末当参考四卷。

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虽然,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竞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忧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唉!轩歧古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解释

这段文字是《针灸大成》卷二中的《金针赋》及其注解,主要讲述了针灸的原理、手法和治病方法。以下是内容的简要解释:

  1. 针道的基本原理:针灸的快捷方法非常奇妙,必须明白补泻的原理,才能挽救危重病情。补法用于虚症,泻法用于实症。针刺的深浅、上下、左右等都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气机变化来决定。

  2. 补泻的手法:补泻的关键在于呼吸和手指的操作。男子和女子的补泻手法不同,午前和午后的操作也不同。具体的操作包括提针、插针、搓针、弹针等。

  3. 下针和出针的方法:下针之前要用指甲按压穴位,然后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下针。出针时要根据病情和针气的变化来决定,不可贸然出针。

  4. 调气的方法:调气的方法包括龙虎升腾、纳气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驱运气血,使气机畅通。

  5. 治病的方法:介绍了八种治病的方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操作手法。

  6. 通经接气的方法:对于久患偏枯的患者,可以通过通经接气的方法来治疗,具体操作有定息寸数、摇动出纳等。

  7. 总结:针灸之道深奥复杂,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掌握了针灸的精妙,就能治愈许多疾病。

这段文字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强调了针灸在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