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井荥俞原经合图:
项氏曰:“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为荥,荥象水之陂。所注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义也。”又曰:“春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井。冬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合。举始终而言,荥、俞、经在其中矣。”又曰:“诸井肌肉浅薄,泻井当泻荥。”滑氏曰:“补井当补合。”
歧伯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故也。”
帝曰:“五脏而系于四时,何以知之?”
歧伯曰:“五脏一病,辄有五验,假如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象多,不可尽言也。四脏有验,并系于四时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
四明陈氏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原文: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歌列举了人体十二经脉的井、荥、俞、原、经、合等穴位,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例如:
-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 大肠经: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
-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 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
-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 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 膀胱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
- 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 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
-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 胆经: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

解释:
这首诗歌是中医针灸学中关于十二经脉穴位的总结,井、荥、俞、原、经、合是六种特定穴位的名称,分别对应经脉的不同功能。这些穴位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井荥俞原经合图

原文:
项氏曰:“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为荥,荥象水之陂。所注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义也。”又曰:“春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井。冬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合。举始终而言,荥、俞、经在其中矣。”又曰:“诸井肌肉浅薄,泻井当泻荥。”滑氏曰:“补井当补合。”

白话文翻译:
项氏说:“井穴是经脉气血的源头,像泉水一样;荥穴是气血流动的地方,像水洼一样;俞穴是气血灌注的地方,像水流经过的沟渠;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地方,像河流一样;合穴是气血汇聚的地方,像水归大海一样。这些都是以水的特性来比喻的。”他还说:“春天适合针刺井穴,因为井穴象征东方和春天,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节;冬天适合针刺合穴,因为合穴象征北方和冬天,是阳气藏入体内的时节。从开始到结束,荥、俞、经等穴位都包含在其中。”他又说:“井穴位于肌肉浅薄的地方,如果要泻井穴,应该泻荥穴。”滑氏说:“如果要补井穴,应该补合穴。”

解释:
这段话解释了井、荥、俞、经、合等穴位的象征意义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井穴象征源头,荥穴象征流动,俞穴象征灌注,经穴象征运行,合穴象征汇聚。根据季节和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效果。


歧伯曰

原文:
歧伯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故也。”

白话文翻译:
歧伯说:“春天针刺井穴,是因为邪气在肝;夏天针刺荥穴,是因为邪气在心;季夏(夏末)针刺俞穴,是因为邪气在脾;秋天针刺经穴,是因为邪气在肺;冬天针刺合穴,是因为邪气在肾。”

解释:
这段话说明了不同季节邪气所在的脏腑,以及相应的针刺穴位。根据季节和邪气所在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驱邪治病的效果。


帝曰

原文:
帝曰:“五脏而系于四时,何以知之?”
歧伯曰:“五脏一病,辄有五验,假如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象多,不可尽言也。四脏有验,并系于四时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五脏与四时相应,如何知道呢?”
歧伯回答:“五脏一旦生病,就会有五种表现。例如,肝病时,面色发青是肝的表现,体味臊臭是肝的表现,喜欢吃酸是肝的表现,喜欢呼喊是肝的表现,容易哭泣是肝的表现。这些病症的表现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其他四脏也有相应的表现,并且与四时相关。针灸的精妙之处,在于细致入微。”

解释:
这段话说明了五脏与四时的关系,以及五脏生病时的表现。通过观察这些表现,可以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并选择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


四明陈氏曰

原文:
四明陈氏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

白话文翻译:
四明陈氏说:“春天的气在体表毛发,夏天的气在皮肤,秋天的气在肌肉,冬天的气在骨髓,这是气的深浅与季节的对应关系。”

解释:
这段话说明了气在人体内的深浅与季节的关系。根据季节的变化,气在人体内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这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医针灸学中十二经脉的井、荥、俞、原、经、合等穴位的名称及其象征意义,以及根据季节和病情选择穴位进行针刺的方法。通过理解这些穴位的功能及其与季节、脏腑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运用针灸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