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以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止辄为原也。』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
《针灸大成》卷五中的“十二经之原歌”是一首关于十二经脉原穴的歌诀,旨在帮助针灸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各经脉的原穴位置及其作用。以下是该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甲出丘墟以太冲:甲经(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太冲,位于丘墟穴附近。
丙居腕骨是原中:丙经(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位于手腕骨中。
丁出神门原内过:丁经(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位于原穴内侧。
戊胃冲阳气可通:戊经(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是冲阳,可以疏通阳气。
己出太白庚合谷:己经(足太阴脾经)的原穴是太白,庚经(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辛原本出太渊同:辛经(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太渊,与其他原穴相同。
壬归京骨、阳池穴:壬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
癸出太溪、大陵中:癸经(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是太溪,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大陵。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三焦经运行于诸阳经之间,因此设置一个俞穴称为原穴。
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止辄为原也。』:三焦是水谷的通道,原气的使者。它主要负责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并经历五脏六腑。原穴是三焦的尊称,因此它所止之处就是原穴。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根据《难经》所说,五脏六腑有病时,都应取用其原穴。
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王海藏说,如果要补肝经,就在肝经的原穴上补一针;如果要泻肝经,也在肝经的原穴上泻一针。其他经脉的治疗方法也类似。
解释:
原穴的作用:原穴是十二经脉中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本经气血、治疗本经疾病的作用。原穴通常位于四肢末端,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
三焦与原穴的关系:三焦经是六腑之一,主要负责水谷的运化和气机的升降。三焦经的原穴阳池穴,象征着三焦经的功能,因此在治疗三焦经疾病时,常取阳池穴。
补泻手法:在针灸治疗中,补泻手法是根据病情的虚实来选择的。补法用于虚证,泻法用于实证。原穴作为治疗本经疾病的重要穴位,补泻手法也在此处应用。
临床应用:根据《难经》和王海藏的观点,治疗五脏六腑疾病时,应首先考虑使用原穴。例如,肝经疾病时,可以通过在太冲穴上进行补泻来治疗。
通过这首“十二经之原歌”,针灸学习者可以快速记忆各经脉的原穴位置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针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