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内经》曰:『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又曰:『迎而夺之,随而济之。』又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曰:『经脉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其身者也。其始①从中焦,注手太阴②、阳明③,阳明注足阳明④、太阴⑤,太阴注手少阴⑥、太阳⑦,太阳注足太阳⑧、少阴⑨,少阴注手厥阴⑩、少阳⑪,少阳注足少阳⑫、厥阴⑬,厥阴复注于手太阴⑭,如环无端,转相灌溉。』又曰:『迎随者,知荣卫流行,经脉往来,随其顺逆而取之也。』
①平旦。②肺寅。③大肠卯。④胃辰。⑤脾巳。⑥心午。⑦小肠未。⑧膀胱申。⑨肾酉。⑩包络戌。⑪三焦亥。⑫胆子。⑬肝丑。⑭明日寅时。

白话文翻译:

《内经》中说:“十二经脉的疾病,如果邪气盛实,就要用泻法;如果正气虚弱,就要用补法;如果是热证,就要快速针刺;如果是寒证,就要留针;如果既不盛实也不虚弱,就按照经脉本身的特点来治疗。”又说:“迎着邪气的方向针刺,可以削弱邪气;顺着正气的方向针刺,可以增强正气。”还说:“如果正气虚弱,就要补其母经;如果邪气盛实,就要泻其子经。”

《难经》中说:“经脉运行气血,沟通阴阳,以滋养全身。经脉的循环从中焦开始,先注入手太阴肺经,然后注入手阳明大肠经,接着注入足阳明胃经,再注入足太阴脾经,随后注入手少阴心经,再注入手太阳小肠经,接着注入足太阳膀胱经,再注入足少阴肾经,随后注入手厥阴心包经,再注入手少阳三焦经,接着注入足少阳胆经,再注入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手太阴肺经,如此循环往复,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相互灌溉。”

又说:“‘迎随’是指了解荣卫之气的流行和经脉的往来,根据其顺逆的方向来选取针刺的方法。”

解释:

  1. 十二经脉的补泻原则

    • 盛则泻之:如果经脉中的邪气过盛,需要用泻法来削弱邪气。
    • 虚则补之:如果经脉中的正气虚弱,需要用补法来增强正气。
    • 热则疾之:如果是热证,需要快速针刺以散热。
    • 寒则留之:如果是寒证,需要留针以温经散寒。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如果既不盛实也不虚弱,就按照经脉本身的特点来治疗。
  2. 迎随原则

    • 迎而夺之:迎着邪气的方向针刺,可以削弱邪气。
    • 随而济之:顺着正气的方向针刺,可以增强正气。
  3. 补母泻子原则

    • 虚则补其母:如果正气虚弱,要补其母经(即生我之经)。
    • 实则泻其子:如果邪气盛实,要泻其子经(即我生之经)。
  4. 经脉的循环

    • 经脉的循环从中焦开始,依次经过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手太阴肺经,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相互灌溉,维持气血的运行。
  5. 迎随的含义

    • 迎随是指根据荣卫之气的流行和经脉的往来方向,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以达到补泻的目的。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十二经脉的补泻原则、迎随原则、补母泻子原则以及经脉的循环规律。这些原则和方法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指导着针灸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