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①,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②,身热当刺侠溪③,体重节痛刺临泣④,喘嗽寒热刺阳辅⑤,逆气而泄刺阳陵泉⑥,又总刺丘墟⑦。
①胆为清净之府故耳。②井。③荥。④俞。⑤经。⑥合。⑦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刺大敦①,身热刺行间②,体重节痛刺太冲③,喘嗽寒热刺中封④,逆气而泄刺曲泉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①,身热刺前谷②,体重节痛刺后溪③,喘嗽寒热刺阳谷④,逆气而泄刺小海⑤,又总刺腕骨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①,身热刺少府②,体重节痛刺神门③,喘嗽寒热刺灵道④,逆气而泄刺少海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面黄,善噫,善思,善咏,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①,身热刺内庭②,体重节痛刺陷谷③,喘嗽寒热刺解溪④,逆气而泄刺三里⑤,又总刺冲阳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①,身热刺大都②,体重节痛刺太白③,喘嗽寒热刺商丘④,逆气而泄刺阴陵泉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浮脉,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商阳①,身热刺二间②,体重节痛刺三间③,喘嗽寒热刺阳溪④,逆气而泄刺曲池⑤,又总刺合谷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浮脉,病人喘嗽,洒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商①,身热刺鱼际②,体重节痛刺太渊③,喘嗽寒热刺经渠④,逆气而泄刺尺泽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满刺至阴①,身热刺通谷②,体重节痛刺束骨③,喘嗽寒热刺昆仑④,逆气而泄刺委中⑤,又总刺京骨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肾病也。若心下满刺涌泉①,身热刺然谷②,体重节痛刺太溪③,喘嗽寒热刺复溜④,逆气而泄刺阴谷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总论:
纪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心下满。荥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身热。俞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体重节痛。经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喘嗽寒热。合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逆气而泄。』
白话文翻译:
假设病人出现弦脉,病人喜欢清洁,面色发青,容易发怒,这是胆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窍阴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侠溪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临泣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阳辅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气上逆)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阳陵泉穴(合穴);此外,还可以总刺丘墟穴(原穴)。
假设病人出现弦脉,病人有尿频、排尿困难、抽筋、四肢胀满、脐部左侧有动气,这是肝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大敦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行间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太冲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中封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曲泉穴(合穴)。
假设病人出现浮洪脉,病人面色发红、口干、喜欢笑,这是小肠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少泽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前谷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后溪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阳谷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小海穴(合穴);此外,还可以总刺腕骨穴(原穴)。
假设病人出现浮洪脉,病人感到心烦、心痛、手掌发热、打嗝,脐部上方有动气,这是心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少冲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少府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神门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灵道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少海穴(合穴)。
假设病人出现浮缓脉,病人面色发黄、容易打嗝、喜欢思考、喜欢吟咏,这是胃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厉兑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内庭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陷谷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解溪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足三里穴(合穴);此外,还可以总刺冲阳穴(原穴)。
假设病人出现浮缓脉,病人感到腹胀、消化不良、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倦怠嗜睡、四肢无力,脐部有动气,按压时感到坚硬或疼痛,这是脾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隐白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大都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太白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商丘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阴陵泉穴(合穴)。
假设病人出现浮脉,病人面色发白、容易打喷嚏、情绪低落、想哭,这是大肠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商阳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二间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三间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阳溪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曲池穴(合穴);此外,还可以总刺合谷穴(原穴)。
假设病人出现浮脉,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脐部右侧有动气,按压时感到坚硬或疼痛,这是肺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少商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鱼际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太渊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经渠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尺泽穴(合穴)。
假设病人出现沉迟脉,病人面色发黑、容易恐惧、打哈欠,这是膀胱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至阴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通谷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束骨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昆仑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委中穴(合穴);此外,还可以总刺京骨穴(原穴)。
假设病人出现沉迟脉,病人有逆气、小腹急痛、泄泻、下肢寒冷、脐部下方有动气,按压时感到坚硬或疼痛,这是肾病。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胀满,应该针刺涌泉穴(井穴);如果病人身体发热,应该针刺然谷穴(荥穴);如果病人感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应该针刺太溪穴(俞穴);如果病人有咳嗽、寒热症状,应该针刺复溜穴(经穴);如果病人有逆气和泄泻症状,应该针刺阴谷穴(合穴)。
总论:
纪氏说:“井穴的治疗,不论五脏六腑,都以治疗心下胀满为主;荥穴的治疗,不论五脏六腑,都以治疗身体发热为主;俞穴的治疗,不论五脏六腑,都以治疗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为主;经穴的治疗,不论五脏六腑,都以治疗咳嗽、寒热为主;合穴的治疗,不论五脏六腑,都以治疗逆气和泄泻为主。”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根据不同的脉象和症状,判断病人属于哪一脏腑的疾病,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井、荥、俞、经、合五类穴位,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症状。例如,井穴主要用于治疗心下胀满,荥穴主要用于治疗身体发热,俞穴主要用于治疗身体沉重和关节疼痛,经穴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和寒热,合穴主要用于治疗逆气和泄泻。此外,每个脏腑还有一个原穴,可以用于总体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观察脉象和症状,判断病因病位,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