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小儿门
大小五痫:水沟百会神门金门昆仑巨阙。
惊风:腕骨。
瘈瘲,五指掣:阳谷腕骨昆仑。
摇头张口,反折:金门。
风痫,目戴上:百会昆仑丝竹空。
脱肛:百会长强。
卒疝:太冲。
角弓反张:百会。
泻痢:神阙。
赤游风:百会委中。
秋深冷痢:灸脐下二寸及三寸动脉中。
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羊痫及猪痫:巨阙(灸三壮)。
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
卒患腹痛,肚皮青黑:灸脐四边各半寸,三壮,鸠尾骨下一寸,三壮。
惊痫:顶上旋毛中(灸三壮),耳后青络(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风痫,手指屈如数物者:鼻上发际宛宛中,灸三壮。
二三岁两目眦赤: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灸三壮。
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先合。
夜啼:灸百会三壮。
肾胀偏坠:关元(灸三壮)大敦(七壮)。
猪痫如尸厥,吐沫:巨阙(三壮)。
食痫先寒热,洒淅乃发:鸠尾上五分,三壮。
羊痫:九椎下节间(灸三壮)又法:大椎三壮。
牛痫:鸠尾(三壮)又法:鸠尾、大椎各三壮。
马痫:仆参(二穴,各三壮)又法:风府、脐中各三壮。
犬痫:两手心足太阳肋户(各三壮)。
鸡痫:足诸阳(各三壮)。
牙疳蚀烂:承浆(针灸皆可)。
遍身生疮:曲池合谷三里绝骨膝眼。
腋肿,马刀疡:阳辅太冲。
热风瘾疹:肩髎曲池曲泽环跳合谷涌泉。
疡肿振寒:少海。
疥癣疮: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陵合谷后溪委中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百虫窠。
《针灸大成》卷八·小儿门的内容主要涉及针对小儿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大小五痫(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
穴位:水沟、百会、神门、金门、昆仑、巨阙。
解释: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可以针灸这些穴位进行治疗。
惊风(小儿惊风,表现为抽搐、痉挛):
穴位:腕骨。
解释:针灸腕骨穴可以缓解小儿惊风的症状。
瘈瘲(抽搐),五指掣(手指痉挛):
穴位:阳谷、腕骨、昆仑。
解释:针对手指抽搐或痉挛的症状,可以针灸这些穴位。
摇头张口,反折(身体僵硬、反弓):
穴位:金门。
解释:针灸金门穴可以缓解身体僵硬或反弓的症状。
风痫(风邪引起的癫痫),目戴上(眼睛上翻):
穴位:百会、昆仑、丝竹空。
解释:针对风邪引起的癫痫和眼睛上翻的症状,可以针灸这些穴位。
脱肛(肛门脱出):
穴位:百会、长强。
解释:针灸百会和长强穴可以治疗脱肛。
卒疝(突发疝气):
穴位:太冲。
解释:针灸太冲穴可以缓解突发疝气的症状。
角弓反张(身体僵硬、背部反弓):
穴位:百会。
解释:针灸百会穴可以缓解角弓反张的症状。
泻痢(腹泻、痢疾):
穴位:神阙。
解释:针灸神阙穴可以治疗腹泻和痢疾。
赤游风(皮肤红肿、风疹):
穴位:百会、委中。
解释:针灸百会和委中穴可以缓解皮肤红肿或风疹的症状。
秋深冷痢(深秋季节的寒性痢疾):
方法:灸脐下二寸及三寸动脉中。
解释:在深秋季节,针对寒性痢疾,可以在脐下二寸和三寸的位置进行艾灸。
吐乳(小儿吐奶):
穴位: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解释:艾灸中庭穴可以缓解小儿吐奶的症状。
羊痫及猪痫(羊痫风和猪痫风):
穴位:巨阙(灸三壮)。
解释:艾灸巨阙穴三壮可以治疗羊痫风和猪痫风。
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口腔溃疡、牙龈腐烂,有恶臭):
穴位:劳宫(灸二穴,各一壮)。
解释:艾灸劳宫穴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和牙龈腐烂。
卒患腹痛,肚皮青黑(突发腹痛,肚皮发青发黑):
方法:灸脐四边各半寸,三壮,鸠尾骨下一寸,三壮。
解释:针对突发腹痛和肚皮青黑的症状,可以在脐周和鸠尾骨下进行艾灸。
惊痫(惊风引起的癫痫):
穴位:顶上旋毛中(灸三壮),耳后青络(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解释:艾灸头顶旋毛中和耳后青络可以治疗惊痫。
风痫,手指屈如数物者(风痫,手指弯曲如数物):
穴位:鼻上发际宛宛中,灸三壮。
解释:艾灸鼻上发际的宛宛中可以治疗手指弯曲如数物的风痫症状。
二三岁两目眦赤(两三岁小儿眼角发红):
穴位: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灸三壮。
解释:艾灸大指和次指之间的穴位可以缓解小儿眼角发红的症状。
囟门不合(囟门未闭合):
方法:灸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先合。
解释:艾灸脐上和脐下的穴位可以促进囟门闭合。
夜啼(小儿夜间啼哭):
穴位:百会(灸三壮)。
解释:艾灸百会穴可以缓解小儿夜间啼哭的症状。
肾胀偏坠(肾气胀满,阴囊偏坠):
穴位:关元(灸三壮)、大敦(七壮)。
解释:艾灸关元和大敦穴可以治疗肾气胀满和阴囊偏坠。
猪痫如尸厥,吐沫(猪痫风,类似昏厥,口吐白沫):
穴位:巨阙(三壮)。
解释:艾灸巨阙穴可以治疗猪痫风的症状。
食痫先寒热,洒淅乃发(食痫,先有寒热,随后发作):
穴位:鸠尾上五分,三壮。
解释:艾灸鸠尾上五分的穴位可以治疗食痫。
羊痫(羊痫风):
穴位:九椎下节间(灸三壮),又法:大椎(三壮)。
解释:艾灸九椎下节间或大椎穴可以治疗羊痫风。
牛痫(牛痫风):
穴位:鸠尾(三壮),又法:鸠尾、大椎各三壮。
解释:艾灸鸠尾或鸠尾和大椎穴可以治疗牛痫风。
马痫(马痫风):
穴位:仆参(二穴,各三壮),又法:风府、脐中各三壮。
解释:艾灸仆参或风府和脐中穴可以治疗马痫风。
犬痫(犬痫风):
穴位:两手心、足太阳肋户(各三壮)。
解释:艾灸两手心和足太阳肋户穴可以治疗犬痫风。
鸡痫(鸡痫风):
穴位:足诸阳(各三壮)。
解释:艾灸足部阳经的穴位可以治疗鸡痫风。
牙疳蚀烂(牙龈腐烂):
穴位:承浆(针灸皆可)。
解释:针灸承浆穴可以治疗牙龈腐烂。
遍身生疮(全身生疮):
穴位:曲池、合谷、三里、绝骨、膝眼。
解释:针灸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全身生疮的症状。
腋肿,马刀疡(腋下肿胀,类似马刀疮):
穴位:阳辅、太冲。
解释:针灸阳辅和太冲穴可以治疗腋下肿胀和马刀疮。
热风瘾疹(风热引起的皮肤疹子):
穴位:肩髎、曲池、曲泽、环跳、合谷、涌泉。
解释:针灸这些穴位可以缓解风热引起的皮肤疹子。
疡肿振寒(疮疡肿胀,伴有寒战):
穴位:少海。
解释:针灸少海穴可以治疗疮疡肿胀和寒战的症状。
疥癣疮(疥疮、癣疮):
穴位: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陵、合谷、后溪、委中、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百虫窠。
解释:针灸这些穴位可以治疗疥疮和癣疮。
总结: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针对小儿常见的各种病症,提供了具体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或治疗这些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