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诸般积聚门
气块冷气,一切气疾:气海。
心气痛连胁:百会上脘支沟大陵三里。
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心下如杯:中脘百会。胁下积气:期门。
贲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百壮)。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
喘逆:神门阴陵昆仑足临泣。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
咳逆:支沟前谷大陵曲泉三里陷谷然谷行间临泣肺俞。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肝俞太渊鱼际太溪窍阴。
咳逆振寒:少商天突(灸三壮)。
久病咳:少商天柱(灸三壮)。
厥气冲腹:解溪天突。
短气:大陵尺泽。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肺俞气海。
欠气:通里内庭。
诸积: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三焦俞。
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穴,针三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胸腹膨胀气喘:合谷三里期门乳根。
灸哮法:天突尾闾骨尖。
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其效不可言。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气块冷气,一切气疾:气海。
翻译:治疗气块、冷气以及各种气疾,可以取气海穴。
解释:气海穴位于腹部,是治疗气滞、气逆等气疾的重要穴位。
心气痛连胁:百会上脘支沟大陵三里。
翻译:治疗心气痛并牵连到胁部,可以取百会、上脘、支沟、大陵、足三里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部、腹部和四肢,具有调节心气、缓解疼痛的作用。
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翻译:治疗结气上喘和伏梁气,可以取中脘穴。
解释:中脘穴位于腹部,是治疗胃气上逆、气喘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心下如杯:中脘百会。胁下积气:期门。
翻译:治疗心下如有杯子般的感觉,可以取中脘、百会穴;治疗胁下积气,可以取期门穴。
解释:中脘和百会穴有助于调节胃气和心气,期门穴则专门用于治疗胁部气滞。
贲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百壮)。
翻译:治疗贲豚气,可以取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等穴位,并灸百壮。
解释:贲豚气是一种气逆上冲的病症,这些穴位和灸法有助于平息气逆。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
翻译:治疗气逆,可以取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四肢,具有调节气机、缓解气逆的作用。
喘逆:神门阴陵昆仑足临泣。
翻译:治疗喘逆,可以取神门、阴陵泉、昆仑、足临泣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呼吸、缓解气喘。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
翻译:治疗噫气上逆,可以取太渊、神门穴。
解释:太渊和神门穴有助于调节气机、缓解噫气。
咳逆:支沟前谷大陵曲泉三里陷谷然谷行间临泣肺俞。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肝俞太渊鱼际太溪窍阴。
翻译:治疗咳逆,可以取支沟、前谷、大陵、曲泉、足三里、陷谷、然谷、行间、足临泣、肺俞等穴位;如果咳逆无痰,可以先取足三里,然后取太白、肝俞、太渊、鱼际、太溪、窍阴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四肢和背部,具有调节肺气、缓解咳嗽的作用。
咳逆振寒:少商天突(灸三壮)。
翻译:治疗咳逆并伴有寒战,可以取少商、天突穴,并灸三壮。
解释:少商和天突穴有助于缓解咳嗽和寒战,灸法可以增强效果。
久病咳:少商天柱(灸三壮)。
翻译:治疗久病咳嗽,可以取少商、天柱穴,并灸三壮。
解释:少商和天柱穴有助于缓解长期咳嗽,灸法可以增强效果。
厥气冲腹:解溪天突。
翻译:治疗厥气冲腹,可以取解溪、天突穴。
解释:解溪和天突穴有助于调节气机、缓解腹部气逆。
短气:大陵尺泽。
翻译:治疗短气,可以取大陵、尺泽穴。
解释:大陵和尺泽穴有助于调节气机、缓解气短。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肺俞气海。
翻译:治疗少气,可以取间使、神门、大陵、少冲、足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肺俞、气海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四肢和背部,具有调节气机、缓解气短的作用。
欠气:通里内庭。
翻译:治疗欠气,可以取通里、内庭穴。
解释:通里和内庭穴有助于调节气机、缓解气短。
诸积: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三焦俞。
翻译:治疗各种积聚,可以取足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四肢和背部,具有调节气机、缓解积聚的作用。
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穴,针三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翻译:治疗腹中气块,可以在气块的头部取一穴,针二寸半,灸十四壮;在气块的中部取一穴,针三寸,灸二十一壮;在气块的尾部取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解释:这种方法通过针灸直接作用于气块,有助于消散气块。
胸腹膨胀气喘:合谷三里期门乳根。
翻译:治疗胸腹膨胀并伴有气喘,可以取合谷、足三里、期门、乳根等穴位。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四肢和胸部,具有调节气机、缓解膨胀和气喘的作用。
灸哮法:天突尾闾骨尖。
翻译:治疗哮喘的灸法,可以取天突、尾闾骨尖。
解释:天突和尾闾骨尖是治疗哮喘的重要穴位,灸法可以增强效果。
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其效不可言。
翻译:还有一种背部取穴的方法:用一条线套在脖子上,垂下来到鸠尾尖,截断后拉到后脊骨上,线头尽处就是穴位,灸七壮,效果非常好。
解释:这种方法通过特定的取穴方式,找到背部的穴位进行灸法,有助于治疗相关病症。
总结
《针灸大成》卷八·诸般积聚门主要介绍了通过针灸治疗各种气滞、气逆、积聚等病症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取穴、针刺深度、灸法壮数等,涵盖了从头部、腹部到四肢的多个穴位。这些方法通过调节气机、消散积聚,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