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诸风门
左瘫右痪: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肘不能屈:腕骨。
足无膏泽:上廉。
偏风:列缺冲阳。
身体反折:肝俞。
中风肘挛:内关。
目戴上:丝竹空。
吐涎:丝竹空百会。
不识人:水沟临泣合谷。
脊反折:哑门风府。
风痹:天井尺泽少海委中阳辅。
惊痫:尺泽(一壮)少冲前顶束骨。
风痫:神庭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空神阙(一壮)鸠尾(三壮)。
风劳:曲泉膀胱俞(七壮)。
风疰:百会(二壮)肝俞(三壮)脾俞(三壮)肾俞(年为壮)膀胱俞。
风眩:临泣阳谷腕骨申脉。
中风痛:临泣百会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间使内关合谷风市三里解溪昆仑照海。
喑哑:支沟复溜间使合谷鱼际灵道阴谷然谷通谷。
口噤不开:颊车承浆合谷。凡患风痫疾,发则躺仆在地:灸风池百会。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三椎并五椎上,各七壮,同灸炷如半枣核大。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以下是《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的内容翻译为白话文,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简要解释:
左瘫右痪
- 穴位: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 解释:左瘫右痪指的是半身不遂,左侧或右侧肢体瘫痪。上述穴位可以用于治疗此类症状。
肘不能屈
- 穴位:腕骨。
- 解释:肘关节僵硬无法弯曲时,可以针灸腕骨穴。
足无膏泽
- 穴位:上廉。
- 解释:足部皮肤干燥无光泽时,可以针灸上廉穴。
偏风
- 穴位:列缺、冲阳。
- 解释:偏风指一侧肢体受风邪侵袭,导致麻木或疼痛,可针灸列缺和冲阳穴。
身体反折
- 穴位:肝俞。
- 解释:身体反折指身体向后弯曲,可能由肝风内动引起,可针灸肝俞穴。
中风肘挛
- 穴位:内关。
- 解释:中风后肘部挛缩时,可以针灸内关穴。
目戴上
- 穴位:丝竹空。
- 解释:目戴上指眼睛上翻,可针灸丝竹空穴。
吐涎
- 穴位:丝竹空、百会。
- 解释:频繁流口水时,可针灸丝竹空和百会穴。
不识人
- 穴位:水沟、临泣、合谷。
- 解释:昏迷或神志不清时,可针灸水沟、临泣和合谷穴。
脊反折
- 穴位:哑门、风府。
- 解释:脊柱向后反折时,可针灸哑门和风府穴。
风痹
- 穴位:天井、尺泽、少海、委中、阳辅。
- 解释:风痹指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关节疼痛,可针灸上述穴位。
惊痫
- 穴位:尺泽(灸一壮)、少冲、前顶、束骨。
- 解释:惊痫指因惊吓或癫痫发作,可针灸上述穴位,尺泽穴需灸一壮。
风痫
- 穴位:神庭、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空、神阙(灸一壮)、鸠尾(灸三壮)。
- 解释:风痫指因风邪引起的癫痫,可针灸上述穴位,神阙和鸠尾需分别灸一壮和三壮。
风劳
- 穴位:曲泉、膀胱俞(灸七壮)。
- 解释:风劳指因风邪导致的疲劳虚弱,可针灸曲泉和膀胱俞穴,膀胱俞需灸七壮。
风疰
- 穴位:百会(灸二壮)、肝俞(灸三壮)、脾俞(灸三壮)、肾俞(灸年壮)、膀胱俞。
- 解释:风疰指风邪侵袭导致的慢性病,可针灸上述穴位,百会、肝俞、脾俞需分别灸二壮和三壮,肾俞需灸年壮。
风眩
- 穴位:临泣、阳谷、腕骨、申脉。
- 解释:风眩指因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可针灸上述穴位。
中风痛
- 穴位:临泣、百会、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间使、内关、合谷、风市、三里、解溪、昆仑、照海。
- 解释:中风后疼痛时,可针灸上述穴位。
喑哑
- 穴位:支沟、复溜、间使、合谷、鱼际、灵道、阴谷、然谷、通谷。
- 解释:失声或声音嘶哑时,可针灸上述穴位。
口噤不开
- 穴位:颊车、承浆、合谷。
- 解释:口紧闭无法张开时,可针灸颊车、承浆和合谷穴。
风痫疾发则躺仆在地
- 穴位:灸风池、百会。
- 解释:风痫发作时倒地,可灸风池和百会穴。
黄帝灸法
- 内容:治疗中风后眼睛上翻及失语者,灸第三椎和第五椎上,各七壮,灸炷如半枣核大。
- 解释:这是黄帝灸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眼睛上翻和失语的症状,灸第三椎和第五椎,每处灸七壮。
总结
《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主要介绍了与风邪相关的疾病及其针灸治疗方法。风邪是中医理论中六淫之一,常导致肢体麻木、疼痛、眩晕、癫痫等症状。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风通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文中提到的穴位和灸法,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