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渗入焉。
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五脏六腑概述
五脏:脏指的是“藏”,即储存。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因此称为五脏。
六腑:腑指的是“府”,即府库。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接受五脏的浊气,负责传递和转化,因此称为六腑。
五脏与六腑的功能区别:五脏储存精气而不外泄,因此充盈而不实。六腑负责传输和排泄而不储存,因此充实而不满。例如,食物进入胃时,胃是实的而肠是虚的;食物进入肠时,肠是实的而胃是虚的。所以称之为“实而不满”。
具体器官描述
肺:重三斤三两,有六叶和两耳,像盖子一样下垂,附着在脊椎的第三椎,内有二十四孔,分布着各脏的清浊之气,是五脏的华盖。
心:重十二两,有七孔和三毛,形状像未完全开放的莲花,位于肺下膈上,附着在脊椎的第五椎。
心包络:位于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连并被黄脂包裹的是心。外面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的是心包络。
三焦:是水谷的通道,气的起始和终止之处。上焦位于心下、胃上,其治理在膻中,即两乳之间的凹陷处。中焦位于胃中脘,脐上四寸,其治理在脐旁。下焦位于膀胱上际,其治理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理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与胃并排,附着在脊椎的第九椎。
胆:位于肝的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含三合精汁。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附着在脊椎上,用来遮挡浊气,不让其上升熏染心肺。
脾:重二斤三两,宽三寸,长五寸,覆盖着太仓,附着在脊椎的第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为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弯曲伸展,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的上口即胃的下口,在脐上二寸;再下一寸是水分穴,为小肠的下口,在此处分离清浊,水液进入膀胱,渣滓进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宽四寸,右回迭十六曲,位于脐中心。大肠的上口即小肠的下口。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形状像石卵,颜色黄紫,位于胃下两旁,进入脊膂,附着在脊椎的第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宽九寸,位于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的上际即小肠的下口,水液由此渗入。
脊骨:有二十一节,取穴的方法是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
解释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位置、重量、形状和功能。五脏主要负责储存精气,而六腑则负责传输和排泄。每个器官的具体位置和功能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信息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如针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了解这些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穴位选择和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