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背部俞穴歌

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这段文字是《针灸大成》卷四中关于背部俞穴的歌诀,主要列举了背部的重要穴位及其位置。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白话文翻译:

背部的重要穴位依次是:
第二椎节是大椎穴,接着是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膏肓穴、患门穴,四花六穴,腰俞穴、命门穴,这些穴位都可以进行针刺治疗。


解释:

  1.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等。
  2. 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感冒、咳嗽、发热等。
  3.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如咳嗽、气喘等。
  4. 厥阴俞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心脏疾病如心悸、胸痛等。
  5.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失眠、健忘等。
  6. 督俞穴: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胸痛、咳嗽等。
  7. 膈俞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膈肌痉挛、呕吐、贫血等。
  8. 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肝胆疾病、目疾、胁痛等。
  9. 胆俞穴: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胆道疾病、黄疸等。
  10. 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11. 胃俞穴: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
  12. 三焦俞穴: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水肿、腹胀、泌尿系统疾病等。
  13.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肾脏疾病、腰痛、遗精等。
  14. 气海俞穴: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等。
  15. 大肠俞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便秘、腹泻、腰痛等。
  16. 关元俞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腰痛、遗尿等。
  17. 小肠俞穴: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腹痛、腹泻等。
  18. 膀胱俞穴: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泌尿系统疾病、腰痛等。
  19. 中膂俞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腰痛、遗精等。
  20. 白环俞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主治腰痛、遗精等。
  21.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位于骶骨孔处,属膀胱经,主治腰痛、月经不调、泌尿系统疾病等。
  22. 膏肓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属膀胱经,用于治疗虚弱、咳嗽、气喘等。
  23. 患门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属膀胱经,主治胸痛、咳嗽等。
  24. 四花六穴:指特定的一组穴位,常用于治疗虚弱、慢性疾病等。
  25. 腰俞穴:位于骶管裂孔处,属督脉,主治腰痛、下肢麻木等。
  26.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属督脉,用于治疗腰痛、遗精、月经不调等。

这段歌诀总结了背部的重要穴位及其治疗范围,是针灸临床中常用的参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