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
危道:一曰,断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乐人之所祸;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如此,则人失其所以乐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则人主不尊:不重死,则令不行也。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左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此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解释

白话文翻译:

《韩非子·安危》篇主要讨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在于君主如何治理国家。文章提出了七种“安术”(使国家安定的方法)和六种“危道”(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做法),并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治理的原则。

安术(使国家安定的方法):

  1. 赏罚随是非:赏罚要根据是非对错来决定,不能随意。
  2. 祸福随善恶:祸福应该与善恶相对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 死生随法度:生死应该依法度来决定,不能随意剥夺生命。
  4. 有贤不肖而无爱恶:要根据贤能与否来选拔人才,而不是凭个人好恶。
  5. 有愚智而无非誉:要根据智慧与愚钝来评判人,而不是凭非议或赞誉。
  6. 有尺寸而无意度:要有明确的标准,不能凭主观臆断。
  7. 有信而无诈:要讲信用,不能欺诈。

危道(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做法):

  1. 断削于绳之内:在法度之内随意削减,破坏法律的权威。
  2. 断割于法之外:在法度之外随意断案,破坏法律的公正。
  3. 利人之所害:从别人的损害中谋取利益。
  4. 乐人之所祸:以别人的灾祸为乐。
  5. 危人于所安:在别人安定的环境中制造危险。
  6. 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对亲近的人不亲,对疏远的人不疏,导致人际关系混乱。

如果君主采取这些危险的做法,人们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不再重视生命。人们不乐生,君主就不会得到尊重;人们不重视生命,法令就无法执行。

文章进一步指出,治理国家要使人们乐于生存,热爱自己的生命,减少小人的数量,增加君子的数量。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安定。号令就像国家的车船,安定则智慧与廉洁产生,危险则争斗与鄙陋兴起。国家的安定之法,就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不需要命令,自然而然就能实现。

古代先王将治理之道写在竹帛上,因为其道理顺应自然,所以后世都能遵循。如果让人们失去衣食,即使是大力士也无法生存;如果违背自然,即使是顺道也无法立足。如果君主不能做到这些,国家就无法安定。

文章还以扁鹊治病和圣人救国的例子来说明,治理国家有时需要忍受短期的痛苦,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如果君主不能忍受短期的痛苦,就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文章强调国家的安危在于是非对错,而不在于强弱;国家的存亡在于虚实,而不在于众寡。明主应当坚守法度,依法治国,这样才能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解释:

《韩非子·安危》篇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的安危取决于君主是否能够依法治国,赏罚分明,顺应自然,遵循是非善恶的原则。君主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国家就会安定;反之,如果君主滥用权力,违背法度,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文章通过提出“安术”和“危道”,具体阐述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避免的错误。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法度和是非,而不是君主的个人好恶或国家的强弱。只有依法治国,顺应自然,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君主在面对国家危机时,需要有勇气忍受短期的痛苦,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这种思想体现了韩非子注重实际效果和长远利益的治国理念。

总的来说,《安危》篇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法治、是非、赏罚分明等原则,认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