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解释
翻译:
“盛神法五龙”是指通过培养精神,效法五龙的神通。在精神充沛的状态中,有五气(志、思、神、心、德)存在,其中“神”是主导,心是承载,德是根本。培养精神的场所,归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根本,万物由此而生,天地由此而成。道包容无形,化生万物,先于天地存在,无形无相,无法命名,称之为“神灵”。因此,道是神明的源头,是万物变化的开端。通过德来滋养五气,心能够与道合一,便掌握了术。术是心气的运行之道,神则为之驱使。九窍(眼、耳、鼻、口等)和十二舍(身体各部位)是气的门户,心则是它们的总摄。
天生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称为“真人”;真人与天合一。通过内在修炼而领悟的人,称为“圣人”;圣人通过类比来理解。因此,人与生俱来与万物同源,由物化而来。理解万物需要通过感官,若有疑惑,则通过心术来沟通。若心没有掌握术,必然无法通达。通达之时,五气得到滋养,关键在于舍神,这便是“化”。化有五气:志、思、神、心、德;其中神是主导。静和者能养气,养气则能得其和。四者(志、思、心、德)不衰,四方的威势便能无所不为,存于心中,便是神化归于自身,称为“真人”。真人同天合道,执一而化生万物,心怀天心,施德养物,无为而包容志虑、思意,行威势。士者若能通达此理,精神充沛便能养志。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培养精神、修炼内心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核心思想是通过“盛神法五龙”来滋养五气(志、思、神、心、德),其中“神”是主导力量,心是承载,德是根本。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由此而生,无形无相,无法命名,但却是神明的源头。通过德来滋养五气,心能与道合一,从而掌握“术”,即心气的运行之道。九窍和十二舍是气的门户,心则是它们的总摄。
天生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称为“真人”,他们与天合一;通过修炼领悟的人称为“圣人”,他们通过类比来理解万物。人与万物同源,由物化而来,理解万物需要通过感官和心术的沟通。若心没有掌握术,便无法通达。当五气得到滋养,精神充沛时,便能化生万物,行威势。真人同天合道,心怀天心,施德养物,无为而包容志虑、思意,行威势。士者若能通达此理,精神充沛便能养志。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强调了内在修炼的重要性,通过培养精神、滋养五气,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成为“真人”或“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