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传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绝族无移服,亲者属也。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此之谓也。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家族宗法以及社会治理的原则。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1. 礼仪与祭祀

    • 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大典),诸侯只能祭祀自己的太祖(始祖),大夫和士有重要事务时,需请示君主,举行祫祭(合祭祖先),祭祀范围可以追溯到高祖。
    •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包括向上天献柴、向社神祈祷,并在牧野设立祭坛。他率领诸侯共同祭祀,追封先祖为王,以示尊重。
  2. 家族与宗法

    • 家族治理的核心是尊重祖先、亲近亲人、和睦兄弟。通过合族共食、按昭穆(辈分)排序、用礼义区分亲疏,来维系家族秩序。
    • 圣人治理天下,首要关注的是治理家族、报答功绩、举荐贤才、任用能人、保存仁爱。这五者若得以实现,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若有一项失误,百姓就会陷入困境。
    • 家族中,同姓从属于宗族,异姓则以名分区分。夫妻的名分由丈夫的地位决定,例如丈夫属于父亲辈的,妻子就属于母亲辈。名分是治理家族的重要原则,必须谨慎对待。
  3. 社会变革与不变原则

    • 可以变革的包括度量衡、历法、服饰、徽号等;不可变革的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基本原则。
  4. 服制与亲属关系

    • 服制(丧服制度)有六种原则:亲亲、尊尊、名分、出入、长幼、从服。从服又分为六种情况,例如因亲属关系而服丧、因跟随他人而服丧等。
    • 从仁的角度看,亲属关系由近及远,逐渐减轻;从义的角度看,由祖先到后代,逐渐加重。这种轻重的区分是符合礼义的。
  5. 宗法制度

    • 国君有统领宗族的责任,但族人不能因亲属关系而轻视国君的地位。
    • 庶子不能主持祭祀,以明确宗子的地位;庶子不能为长子服三年丧,因为庶子不继承祖业。别子(非嫡长子)可以成为一族的始祖,继承别子的成为大宗,继承父亲的成为小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
  6. 社会和谐与礼俗

    • 通过亲亲、尊祖、敬宗、收族、严宗庙、重社稷、爱百姓、刑罚中正、百姓安居、财用充足、百志成、礼俗形成,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乐。正如《诗经》所说:“显赫而不自满,传承而不厌倦”,这是礼治的终极目标。

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以礼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强调家族宗法、社会秩序以及礼俗的重要性,旨在通过礼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