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解释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其教育,就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民风。如果百姓温柔敦厚,这是《诗》教化的结果;如果百姓通达远见,这是《书》教化的结果;如果百姓广博善良,这是《乐》教化的结果;如果百姓洁净精微,这是《易》教化的结果;如果百姓恭敬庄重,这是《礼》教化的结果;如果百姓善于言辞、明辨事理,这是《春秋》教化的结果。因此,《诗》教若有过失,会使人愚昧;《书》教若有过失,会使人虚妄;《乐》教若有过失,会使人奢侈;《易》教若有过失,会使人偏激;《礼》教若有过失,会使人繁琐;《春秋》教若有过失,会使人混乱。如果百姓温柔敦厚而不愚昧,这是对《诗》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如果百姓通达远见而不虚妄,这是对《书》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如果百姓广博善良而不奢侈,这是对《乐》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如果百姓洁净精微而不偏激,这是对《易》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如果百姓恭敬庄重而不繁琐,这是对《礼》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如果百姓善于言辞、明辨事理而不混乱,这是对《春秋》有深刻理解的结果。”
天子与天地并立,德行与天地相配,利益遍及万物,与日月同辉,光明照耀四海,不遗漏任何微小之处。天子在朝廷上,遵循仁、圣、礼、义的秩序;闲暇时,聆听雅、颂的音乐;行走时,有环佩的声音;乘车时,有鸾和的乐声。天子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各得其所,万事井然有序。《诗》中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无差错。他的仪态无差错,正是四方的榜样。”这就是天子的风范。天子发布命令,百姓欢喜,称为“和”;上下相亲相爱,称为“仁”;百姓不追求欲望而得到满足,称为“信”;消除天地间的祸害,称为“义”。义与信,和与仁,是成为霸王的工具。如果只有治理百姓的意愿而没有这些工具,就无法成功。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就像秤对于衡量轻重,绳墨对于判断曲直,规矩对于画方圆一样。因此,秤挂起来,就不能欺骗它的轻重;绳墨拉直,就不能欺骗它的曲直;规矩摆好,就不能欺骗它的方圆;君子明察礼,就不能用奸诈来欺骗他。因此,推崇礼、遵循礼的人,称为有方之士;不推崇礼、不遵循礼的人,称为无方之民。礼是敬让之道。因此,用礼来奉行宗庙,就会恭敬;用礼来进入朝廷,就会贵贱有序;用礼来治理家庭,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用礼来治理乡里,就会长幼有序。孔子说:“安定上位,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就是这个道理。
朝觐之礼,是为了明确君臣之义;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丧祭之礼,是为了明确臣子之恩;乡饮酒之礼,是为了明确长幼之序;婚姻之礼,是为了明确男女之别。礼是防止混乱产生的根源,就像堤坝防止水泛滥一样。因此,如果认为旧的堤坝无用而毁坏它,必定会有水灾;如果认为旧的礼无用而废弃它,必定会有祸乱。如果婚姻之礼被废弃,夫妇之道就会艰难,淫乱之罪就会增多;如果乡饮酒之礼被废弃,长幼之序就会混乱,争斗之狱就会频繁;如果丧祭之礼被废弃,臣子之恩就会淡薄,背弃死者、忘记生者的人就会增多;如果聘觐之礼被废弃,君臣之位就会混乱,诸侯的行为就会恶劣,背叛、侵凌的祸患就会兴起。
因此,礼的教化作用是微妙的,它在邪恶未形成时就加以制止,使人不知不觉地趋向善行、远离罪恶。因此,先王推崇礼。《易》中说:“君子要谨慎开始,开始时的一点小差错,可能会导致巨大的错误。”就是这个道理。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儒家经典《诗》《书》《乐》《易》《礼》《春秋》对百姓性格和行为的教化作用,以及礼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不同的经典教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如果教化不当,也会带来相应的弊端。因此,理解经典的精髓,避免其负面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礼被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它像秤、绳墨、规矩一样,是衡量和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礼不仅体现在朝廷、宗庙、家庭、乡里等各个方面,还通过朝觐、聘问、丧祭、乡饮酒、婚姻等具体礼仪形式,明确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礼的作用是防微杜渐,在混乱未形成时就加以制止,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行。
天子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德行与天地相配,通过遵循礼的规范,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礼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也是成为霸王的必要条件。因此,先王高度重视礼,认为它是安定上位、治理百姓的最佳手段。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强调了礼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经典教化对百姓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体现了儒家对礼的推崇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