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龁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
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眢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龁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毙。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白话文

有个叫于江的乡下少年,他父亲夜里在田间睡觉时被狼咬死了。当时于江才十六岁,在田里找到父亲留下的鞋子,悲痛愤恨得要死。夜里等母亲睡着后,他偷偷拿着铁锤去父亲遇害的地方躺着,想替父亲报仇。不一会儿,一只狼来了,在他周围转悠嗅闻,于江一动不动。接着,狼摇尾巴扫他的额头,又慢慢低头舔他的腿,于江始终不动。后来狼高兴地扑上来,正要咬他脖子时,于江猛地用铁锤砸碎狼的脑袋,狼立刻毙命。他把死狼拖到草丛里藏好。没多久又来了一只狼,和之前那只行为一样,也被他打死了。直到半夜再没狼来。

于江打了个盹,梦见父亲对他说:”杀这两只畜生已经够解恨了,但最先咬死我的那只狼鼻子是白的,这两只都不是。”于江醒来后,继续躺着等。天亮后没等到狼,想把死狼拖回家又怕吓到母亲,就把它们扔进枯井回家了。接下来三四天夜里他都去田里守着,一直没等到。直到某夜突然来了一只狼咬住他的脚,拖着他走。被拖了几步,荆棘扎进肉里,石头划破皮肤,于江装死不动。狼就把他放在地上,正要咬他肚子时,于江突然跳起来用铁锤猛击狼头,把狼打倒在地,又连续猛砸,终于打死了这只狼。仔细一看,果然是白鼻子狼。于江高兴地背着狼回家,这才告诉母亲。母亲哭着跟他去枯井边,果然从井里捞出之前那两只死狼。

(作者感叹说:一个农家少年竟有这般英雄气概!这种忠烈源于赤诚热血,不单是勇敢,更有着过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