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长清僧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坠毙。僧魂适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
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三十,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白话文

【白话译文】
山东长清县有位老和尚,修行高洁,七十多岁身体仍很硬朗。一天他突然跌倒不起,寺里僧人赶来抢救,发现他已圆寂。老和尚自己并不知道已死,魂魄飘荡到了河南地界。

河南有个富家公子,正带着十几个随从架鹰猎兔。马匹受惊狂奔,公子坠马身亡。恰巧老和尚的魂魄经过,便与公子的身体融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仆人们围上来询问,他睁眼惊道:“我怎么到了这儿?”众人将他扶回家。一进门,一群涂脂抹粉的妻妾便围上来关切。他更惊恐了:“我是和尚,怎会到这种地方!”家人都以为他神志不清,揪着耳朵想让他“清醒”。老和尚无法解释,索性闭口不言,只吃粗粮素食,拒沾酒肉;夜里独自就寝,不让妻妾近身。

几天后,他突然想散步,家人们很高兴。刚出门站定,就有仆人捧着账本涌来请示家务。公子推说病中疲倦,一概回绝,只问:“你们知道山东长清县吗?”众人答知道。他说:“我心中烦闷,想去那儿散心,立刻准备行装。”大家劝他病愈不宜远行,他却执意次日出发。

到了长清,眼前景物与记忆分毫不差。他不用问路,径直走到寺院。几个弟子见贵客来访,恭敬相迎。他问:“老方丈去哪儿了?”弟子答:“师父早已圆寂。”他又问坟墓所在,众人领他去见——只见一座荒草未掩的孤坟。僧人们不解其意,他却整理衣冠准备离开,临行叮嘱:“你们师父是持戒高僧,遗物务必妥善保管。”众僧连连称是。

回家后,他整日呆坐如枯木,对家务不闻不问。几个月后,他竟独自逃出家门,直奔长清寺院,对弟子说:“我就是你们师父。”众人起初以为妄语,直到他细说还魂经过,又一一印证生前旧事,才深信不疑,让他住回原来的禅房,像从前般侍奉。后来公子家多次派车马来接,他毫不理会。过了一年多,夫人派管家送来金银绸缎,他全数退回,只收下一件布袍。有旧友来访,见他沉默寡言却气度沉稳——明明三十岁的面容,讲述的却是八十多年的人生。

评曰:人死后魂魄本该消散,能飘行千里不散的,只因心性坚定。这和尚最难得的,不是死而复生,而是身处富贵温柔乡却能斩断尘缘。多少人在纸醉金迷中稍一动摇,便被欲望腐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何况是修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