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这段话是《论语·季氏篇》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的一些对话,涉及政治、道德、交友、修养等多个方面。以下是通俗的解释: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鲁国的权臣)打算攻打颛臾(一个小国),冉有和季路(孔子的弟子)去告诉孔子。孔子批评冉有,认为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不应该被攻打。冉有辩解说是季氏的主意,他们不想参与。孔子反驳说,作为臣子,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他还指出,季氏的真正问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萧墙之内,指家族内部的矛盾)。
2. 礼乐征伐的权柄
孔子说,在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应该由天子掌握;如果天下无道,这些权力就会落到诸侯或大夫手中。权力下放的结果往往是政权不稳,最终会失去。
3. 禄位与政权
孔子指出,鲁国的公室(君主)已经失去实权五世了,政权落在大夫手中也有四世了,三桓(鲁国的三大贵族)的后代也逐渐衰微了。
4. 交友之道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诚信的、博学的;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虚伪的、阿谀奉承的、花言巧语的。
5. 快乐之道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以礼乐为节制的、称赞别人善行的、结交贤友的;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骄纵的、游手好闲的、沉迷宴乐的。
6. 与君子相处的注意事项
孔子说,和君子相处时要注意三点: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叫急躁,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说话叫盲目。
7. 君子的三戒
孔子说,君子在人生不同阶段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恋美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警惕好斗;老年时,血气已衰,要警惕贪得无厌。
8. 君子的三畏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天命、地位高的人、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还轻视地位高的人,侮辱圣人的话。
9. 学习的层次
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等的,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
10. 君子的九思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事要思考:看事情要思考是否明白,听事情要思考是否清楚,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态度要思考是否恭敬,说话要思考是否诚实,做事要思考是否认真,有疑问要思考是否该问,愤怒时要思考后果,见到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11. 见善与见不善
孔子说,见到善行要像追赶不及一样去学习,见到恶行要像碰到热水一样赶紧避开。他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以求实现自己的志向,行义以达到自己的理想,他听过这样的话,但没见过这样的人。
12. 齐景公与伯夷、叔齐
齐景公有千匹马,但死的时候,百姓没有称颂他的德行;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至今称赞他们。这说明德行比财富更重要。
13. 陈亢与伯鱼的对话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孔子有没有私下教他特别的东西。伯鱼说没有,只是有一次孔子问他有没有学《诗》,说“不学《诗》,就无法言谈”;还有一次问他有没有学《礼》,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处世”。陈亢听了很高兴,因为他问了一个问题,却学到了三件事:学《诗》、学《礼》、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儿子。
14. 邦君之妻的称呼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对外国人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是“君夫人”。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理念和处世哲学,强调礼制、德行、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