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论语·为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教育和为人处世的一些观点和教导。以下是通俗的解释:
为政以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极星一样,稳稳地待在它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意思是说,领导者如果以德服人,大家自然会追随他。
《诗》三百:孔子说,《诗经》有三百多篇,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说,如果只用法律和刑罚来管理人民,人民虽然会避免犯罪,但不会有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仪来引导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自觉遵守规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进各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孝道:孔子对不同人问孝的回答有所不同。他认为孝不仅仅是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尊敬和关心父母。孝道包括在父母生前以礼侍奉,死后以礼安葬和祭祀。
吾与回言终日:孔子说,他和颜回整天讨论问题,颜回从不反驳,看起来好像很愚笨。但后来孔子发现,颜回私下里能很好地理解和发挥所学的知识,其实他并不愚笨。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动机和心态,这样就能真正了解他,无法隐藏。
温故而知新:孔子说,复习旧知识可以从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限于某一种用途,应该有多方面的才能。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说,君子应该先做到自己说的话,然后再去要求别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团结但不结党,小人结党但不团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会危险。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说,攻击不同的思想,只会带来害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孔子说,要多听多看,对有疑问的地方保持谨慎,说话要小心,这样就能减少错误和后悔。
举直错诸枉: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把不正直的人放在一边,人民就会信服;反之,人民就不会信服。
临之以庄,则敬:孔子说,领导者要以庄重的态度对待人民,人民就会尊敬他;领导者孝顺父母、关爱子女,人民就会忠诚;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人民就会努力。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在为政,不一定非要当官才算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够行驶呢?
十世可知也:孔子说,通过研究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可以了解它们的传承和变化,即使百代以后的情况也可以推测。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子说,祭祀不该祭祀的鬼神是谄媚;见到该做的事不去做,是缺乏勇气。
总的来说,《为政篇》强调了德治、孝道、学习、诚信和君子应有的品质,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