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论语》的“里仁篇”主要讲的是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仁德。下面我用通俗的中文解释这段话:

  1.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么能算明智呢?”

    • 意思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才能更好地修养自己。
  2.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者安于仁德,智者利用仁德。”

    • 不仁的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无法长久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仁者则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仁德。
  3.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地喜欢人,真正地厌恶人。”

    • 仁者能够明辨是非,喜欢真正值得喜欢的人,厌恶真正该厌恶的人。
  4.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 一旦内心坚定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邪恶的事情。
  5. 孔子说:“富贵是人所追求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摆脱,君子也不会去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么能成就名声呢?君子即使在吃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会违背仁德,在匆忙或困顿的时候也一定会坚持仁德。”

    • 君子追求的是道义,而不是富贵或贫贱,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仁德。
  6. 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喜欢仁德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欢仁德的人,没有什么比仁德更高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们实践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没有人能在一天之内尽力去实践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足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没见过。”

    • 孔子感叹真正追求仁德的人很少,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实践仁德。
  7.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能知道他是否仁德。”

    • 通过一个人的错误,可以了解他的品性和是否具备仁德。
  8.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无憾了。”

    • 一旦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即使生命短暂也无遗憾。
  9. 孔子说:“士人立志于追求道义,但如果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那就不值得和他讨论道义了。”

    • 真正的士人应该专注于道义,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10. 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以道义为标准。”

    • 君子做事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以道义为准则。
  11.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利益。”

    • 君子注重道德和法度,小人则只关心物质利益。
  12. 孔子说:“做事只考虑利益,往往会招来怨恨。”

    • 如果只追求利益,不考虑道义,往往会引来别人的不满。
  13. 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礼又有什么用呢?”

    • 礼让是治国的重要原则,如果不能用礼让治国,礼就失去了意义。
  14.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要担心有没有能力胜任职位。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努力让自己值得被人了解。”

    • 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担心外在的地位或名声。
  15.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忠恕”,即忠诚和宽恕。
  16.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明白的是利益。”

    • 君子注重道义,小人则只关心利益。
  17.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 见到优秀的人要学习,见到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
  18.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错,要委婉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仍然要恭敬不违背,继续努力而不抱怨。”

    • 对待父母要孝顺,即使他们有错也要保持尊敬。
  19.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远行,如果必须远行,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

    • 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尽量陪伴他们,如果必须离开,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地。
  20.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留下的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 孝顺不仅是在父母在世时,还要在父母去世后继续遵循他们的教诲。
  21.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年龄,既为他们的长寿高兴,也为他们的衰老担忧。
  22.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因为怕自己做不到。”

    • 古人说话谨慎,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兑现承诺。
  23. 孔子说:“因为节制而犯错的人很少。”

    • 如果能够自我约束,犯错的机会就会减少。
  24.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君子应该少说多做,言出必行。
  25.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

    • 有德行的人总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26.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于频繁,会招来羞辱;和朋友交往过于频繁,会疏远关系。”

    • 与君主或朋友交往要适度,过于频繁反而会带来反效果。

这些内容主要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具备了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