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道德经》第十章的内容可以翻译为白话文如下: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解释这段古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精神和形体合一:这里强调的是身心的和谐统一,即人的精神与身体应当保持一致性,不分离。这是道家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即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道家认为,人应当像婴儿一样,保持纯真无邪、柔和温顺的状态。婴儿的状态是道家修炼的一个比喻,代表着无欲无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3. 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这里的“玄鉴”指的是心灵深处的镜子,比喻人的内心。道家主张清除心中的杂念,使心灵如同明镜一般,没有瑕疵,能够真实地反映外界。

  4. 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道家提倡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强加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然本性发展。

  5.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这里的“天门”指的是人的感官,“开阖”指的是感官与外界接触的变化。道家认为,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变化的干扰。

  6. 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这里的“四达”指的是通达四方,比喻对事物有全面的理解。道家主张人应当明白事理,但不应使用心机,即不应有算计和权谋。

  7.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道家对“玄德”的描述,即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和无私无欲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家对于个人修养和治国理念的看法,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无私无欲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