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释: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主要讲述了稳重与轻浮、静与躁的关系,以及君子应有的处世态度。下面是对这段古文的通俗翻译和解释:

通俗翻译: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在行事时,始终不离稳重和谨慎,即使身处繁华荣耀之中,也能保持超然的心态。为什么一个拥有万乘之国的君主,却要以轻率的态度对待天下呢?轻率会失去根本,躁动会失去主宰。

解释:

  1.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重”指的是稳重、厚重,“轻”指的是轻浮、轻率。这句话的意思是,稳重是轻浮的根本,没有稳重作为基础,轻浮就失去了依靠。
    • “静”指的是静定、安宁,“躁”指的是躁动、不安。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控制躁动。
  2.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 “輜重”原指行军时的辎重车辆,这里比喻稳重、谨慎的态度。君子在行事时,始终不离稳重和谨慎,即使在面对荣耀和繁华时,也能保持超然的心态,不为外物所动。
  3.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万乘之主”指的是拥有强大权力的君主。这句话是反问,为什么一个拥有如此权力的君主,却要以轻率的态度对待天下?
    •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是总结,轻率会失去根本,躁动会失去主宰,最终会导致失败。

总结:

这段文字强调了稳重和静定在处世中的重要性。君子应当始终保持稳重和谨慎,不被外界的繁华和荣耀所迷惑。对于拥有权力的人来说,更应该以稳重和静定的态度来治理天下,避免轻率和躁动,这样才能保持根本,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