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如下:

翻译:
少说话是自然的。所以狂风不会持续一整个早晨,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些现象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何况是人呢?因此,追求道的人,就会与道一致;追求德的人,就会与德一致;追求失的人,就会与失一致。与道一致的人,道也乐于接纳他;与德一致的人,德也乐于接纳他;与失一致的人,失也乐于接纳他。如果信任不足,就会有不信。

解释: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希言自然”的道理,即少说话、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通过自然界中的现象,如狂风和暴雨,来说明这些极端现象不会持久,因为它们违背了自然的平衡和和谐。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这些极端现象,何况是人呢?因此,老子提倡人们应该追求道和德,与道和德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得到道和德的接纳和庇护。相反,如果人们追求失,就会与失保持一致,最终也会被失所接纳。老子还指出,如果人们对道和德的信任不足,就会产生不信,从而导致失败和混乱。

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道和德的重要性,以及避免极端和过度行为。通过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的平衡和和谐,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