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一章的白话文翻译如下:

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一样,处于谦卑的位置,成为天下的母性力量,是天下交汇的地方。母性通常以静制动,以静为谦卑。所以大国如果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赢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如果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赢得大国的庇护。所以,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只要以谦卑的态度行事,就能达到各自的目的。大国的目的不过是想包容和养育小国,小国的目的不过是想依附和服务大国。这样,双方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大国更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

解释这段古文:

  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一样,处于谦卑的位置,成为天下的母性力量,是天下交汇的地方。这里的“下流”指的是谦卑、包容的态度,“牝”代表母性、柔顺的力量,“交”表示交汇、融合。

  2.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母性通常以静制动,以静为谦卑。这里的“静”代表柔顺、谦卑的力量,而“牡”代表刚强、主动的力量。老子认为,柔顺和谦卑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刚强和主动的力量。

  3.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所以大国如果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赢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如果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赢得大国的庇护。这里的“下”表示谦卑、低姿态,“取”表示赢得、获得。

  4.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所以,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只要以谦卑的态度行事,就能达到各自的目的。这里的“或”表示无论哪种情况,“下”表示谦卑的态度,“取”表示达到目的。

  5.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大国的目的不过是想包容和养育小国,小国的目的不过是想依附和服务大国。这里的“兼畜”表示包容、养育,“入事”表示依附、服务。

  6.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这样,双方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大国更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这里的“各得所欲”表示双方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大者宜为下”表示大国更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

总结:这段古文强调了谦卑和柔顺的力量,认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只要以谦卑的态度行事,就能达到各自的目的。大国更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以包容和养育小国,从而实现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