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道德经》第十九章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如下: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通俗翻译:
抛弃所谓的圣贤和智慧,百姓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爱和正义,百姓将回归孝顺和慈爱;抛弃机巧和私利,盗贼就会消失。这三者,如果仅仅用文字来表达是不够的,所以要让它们有所归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抛弃过多的学问,就不会有烦恼。
解释:
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提倡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度追求智慧、仁义和私利。老子认为,社会上的许多问题,如百姓的困苦、道德的沦丧、盗贼的横行,都是因为人们过于追求圣贤、智慧、仁义和私利所致。因此,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即放弃这些人为的、表面的东西,回归到自然、朴素的状态。
具体来说:
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认为,过度推崇圣贤和智慧会导致人们争名逐利,反而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如果放弃这些追求,百姓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2.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认为,仁义是人为的道德规范,过度强调仁义反而会让人失去本真的孝慈之心。如果放弃这些外在的道德约束,人们自然会回归到孝顺和慈爱的本性。
3.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机巧和私利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源。如果人们放弃这些追求,盗贼自然就会消失。
最后,老子强调,仅仅用文字来表达这些道理是不够的,必须让人们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些原则。他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即保持朴素的本性,减少私欲,抛弃过多的学问,这样才能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一章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人为的、过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