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看它却看不见,称之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之为“希”;摸它却摸不着,称之为“微”。这三者,无法追问到底,所以混合为一体。它的上面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显得昏暗,连绵不断却无法命名,最终回归于虚无。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之为“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掌握古代的道,来驾驭现在的事物。能够了解远古的起源,这就是道的纲纪。

解释: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道”的玄妙和不可捉摸的特性。老子通过“夷”、“希”、“微”三个词来形容“道”的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的特点,说明“道”超越了感官的认知范围。接下来,老子进一步指出,“道”既不明亮也不昏暗,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最终归于虚无。这种状态被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没有具体形状和物体的形象,是一种恍惚的状态。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进一步强调了“道”的无限性和不可捉摸性,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法被完全理解或把握。

最后,老子指出,掌握古代的道可以用来驾驭现在的事物,了解远古的起源就是掌握了“道”的纲纪。这表明“道”不仅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关键。

总的来说,这一章通过描述“道”的玄妙特性,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重要性,并指出通过理解和掌握“道”,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