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道德经》第十八章的原文是: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文翻译:

当社会背离了自然的大道,人们才会强调仁义;当聪明才智被滥用,虚伪和欺诈就会盛行;当家庭关系不和谐,才会提倡孝慈;当国家陷入混乱,忠臣才会显现。

解释: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现象的看法,强调了事物对立面的关系。老子认为,某些看似正面的品质或行为,往往是因为其对立面的存在或缺失才显得重要。

  1.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指的是自然无为的法则。当社会偏离了这种自然的状态,人们才会强调“仁义”来规范行为。老子认为,仁义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和谐与自然。

  2. 智慧出,有大伪
    当人们过分追求聪明才智,反而容易产生虚伪和欺诈。老子认为,过度的智巧和算计会让人失去纯真,导致道德败坏。

  3.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当家庭内部关系不和谐时,人们才会特别强调“孝慈”来维系亲情。老子指出,孝慈的提倡是因为家庭关系已经出现了问题。

  4. 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国家陷入混乱时,忠臣才会显现出来。老子认为,忠臣的出现是因为国家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忠臣的作用是为了挽救混乱的局面。

总结:

老子在这一章中揭示了事物对立面的关系,指出某些正面品质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其对立面的缺失或问题。他主张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认为过分的强调和追求反而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这一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之道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