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出现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恶也就产生了。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对比,高和下相互映衬,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导,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创造了却不占有,成就了却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远不会消失。

解释:

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相对性、自然无为和圣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1. 相对性:老子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比的。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这种相对性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是“恒也”(永恒不变的道理)。

  2. 无为与不言:圣人(即理想中的统治者或智者)以“无为”的态度处事,即不强行干预,顺应自然规律,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同时,圣人用“不言”的方式教导,即不通过言语强制他人,而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

  3. 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圣人创造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成就了事业,却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却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态度体现了老子对“道”的理解,即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谦虚退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强调了顺应自然、谦虚退让、不争不抢的处世哲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长久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