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九章的原文如下: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白话文翻译:

调解大的怨恨,必定还会留下一些小的怨恨;用德行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善呢?因此,圣人持有契约的左边(即不主动要求别人履行义务),不苛责于人。所以,有德行的人掌管契约,无德行的人则彻底追究。天道没有偏私,常常眷顾善良的人。

解释:

  1. 和大怨,必有余怨:即使调解了大的怨恨,仍然会留下一些小的怨恨。这说明完全消除怨恨是非常困难的,调解只能缓解问题,但无法彻底解决。

  2.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用德行来回报怨恨,虽然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这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达到善的境界呢?老子在这里提出了疑问,认为仅仅用德行回报怨恨可能并不足以完全化解矛盾。

  3.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圣人持有契约的左边,意味着他们不主动要求别人履行义务,不苛责于人。这里“左契”指的是契约的左边,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契通常由债权人持有,但圣人并不主动要求别人履行债务,而是以宽容和谅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4.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行的人掌管契约,无德行的人则彻底追究。有德行的人会以宽容和谅解的态度处理问题,而无德行的人则会彻底追究,不放过任何细节。

  5.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没有偏私,不会特别偏爱任何人,但它常常眷顾善良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天道公正无私,善良的人会得到天道的眷顾。

总的来说,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如何处理怨恨和矛盾,强调了宽容、谅解和善良的重要性。老子认为,完全消除怨恨是困难的,但通过宽容和谅解的态度,可以减少怨恨的积累。同时,天道是公正无私的,善良的人会得到天道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