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别本作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别本作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
此内不在臓,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周痹在身体中,疼痛会随着经脉上下移动,上下左右相互呼应,几乎没有空隙。我想知道这种疼痛是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肌肉之间?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疼痛?疼痛移动时,来不及下针治疗,疼痛发作时也来不及确定治疗方法,而疼痛已经停止了。这是什么道理?请告诉我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这是众痹,不是周痹。

黄帝说:请讲讲众痹。

岐伯回答:众痹的疼痛发生在不同的部位,时发时止,时起时落,左右相互呼应,但不会遍及全身,而是反复发作和停止。

黄帝说:好。如何针刺治疗?

岐伯回答:针刺治疗时,即使疼痛已经停止,也要针刺疼痛的部位,以防止疼痛再次发作。

黄帝说:好。那周痹是什么样的?

岐伯回答:周痹的疼痛在血脉之中,随着经脉上下移动,不会左右移动,疼痛固定在特定的部位。

黄帝说:如何针刺治疗?

岐伯回答:如果疼痛从上往下移动,先针刺下部以阻止疼痛,再针刺上部以消除疼痛。如果疼痛从下往上移动,先针刺上部以阻止疼痛,再针刺下部以消除疼痛。

黄帝说:好。这种疼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叫周痹?

岐伯回答:风寒湿气侵入体表的肌肉之间,压迫产生津液,津液遇寒则凝聚,凝聚则压迫肌肉并使其分裂,分裂则产生疼痛。疼痛时,神气聚集于疼痛处,神气聚集则发热,发热则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则气血逆乱,逆乱则其他痹症发作,发作时也是如此。

黄帝说:好。我已经明白了。

周痹的病变不在内脏,也不在皮肤,而是单独存在于肌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流,所以称为周痹。因此,针刺治疗痹症时,必须先切按六经,观察其虚实,以及大络是否有血结不通,或者经脉空虚而下陷,然后进行调理,用熨法疏通。如果肌肉僵硬,则通过牵引和运动来治疗。

黄帝说:好。我已经明白了,也掌握了治疗方法。九者,是经脉通畅的道理,十二经脉阴阳的病变。

解释:

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两种痹症:众痹周痹

  1. 众痹

    • 特点:疼痛发生在不同的部位,时发时止,左右相互呼应,但不会遍及全身。
    • 治疗:即使疼痛停止,也要针刺疼痛部位,防止复发。
  2. 周痹

    • 特点:疼痛在血脉之中,随着经脉上下移动,固定在特定部位,不会左右移动。
    • 治疗:根据疼痛的移动方向,先针刺下部或上部以阻止疼痛,再针刺上部或下部以消除疼痛。
    • 病因:风寒湿气侵入肌肉之间,压迫产生津液,津液遇寒凝聚,压迫肌肉导致疼痛。
    • 治疗原则:先切按六经,观察虚实,调理大络,用熨法疏通,牵引和运动治疗肌肉僵硬。

总结: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两种痹症的特点、病因和治疗方法,强调了针灸在治疗痹症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观察经脉虚实、调理气血来治疗痹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