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别本作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别本作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别本作其)叙。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余愿尽闻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行)二(别本作三)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
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别本作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本作在)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脏。
黄帝曰:候之奈何?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1. 黄帝问伯高:邪气侵入人体,为什么会让人无法入睡或难以入眠?是什么气导致的?

伯高回答:五谷进入胃后,其糟粕、津液和宗气分为三部分。宗气积聚在胸中,通过喉咙贯穿心脉(另一版本为肺),主导呼吸;营气则分泌津液,注入血脉,化为血液,滋养四肢和五脏六腑,与时辰相应;卫气则具有迅猛的特性,先行于四肢、肌肉和皮肤之间,白天行于体表(阳),夜晚行于体内(阴),常从足少阴经开始,行于五脏六腑。如果邪气侵入五脏六腑,卫气只能行于体表(阳),无法进入体内(阴)。行于阳则阳气过盛,阳气过盛则阳蹻脉(另一版本为“满”)无法进入阴,导致阴虚,因此无法入眠。

黄帝问:如何治疗?
伯高回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节虚实,疏通经络,祛除邪气。服用半夏汤一剂,阴阳调和后,睡眠即可恢复。

黄帝问:具体药方是什么?
伯高回答:用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反复搅动,取清液五升,用芦苇火煮沸,加入一升秫米和五合半夏,慢火煮至一升半,去渣,每次饮一小杯,每日三次,逐渐增加,以见效为度。新发病者,喝完即能入睡,出汗即愈;久病者,三次服用即可痊愈。

2. 黄帝问伯高:人的肢体如何与天地相应?

伯高回答: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十指;辰有十二,人有十趾、阴茎和睾丸(女子少两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一年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不孕者。这就是人与天地的相应关系。

3. 黄帝问岐伯:我想了解持针的方法、内针的原理、纵舍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扞皮开腠理治疗。经脉的屈折、出入之处,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哪里缓慢,哪里迅速,哪里进入?六腑的输穴在身体的分布,我也想知道。经脉的分支如何进入阴经和阳经?请详细解释。

岐伯回答:帝所问的,正是针道的全部内容。

黄帝问:请详细说明。
岐伯回答:手太阴肺经,起于拇指端,向内屈折,沿白肉际至太渊穴,停留后外屈至本节下,再内屈与阴经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气行滑利,伏行于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上行至肘内侧,进入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至腋下,再内屈进入肺。这是顺行逆数的屈折过程。

心包经,起于中指端,向内屈折,沿中指内侧上行,停留于掌中,伏行于两骨之间,外屈出于两筋之间,骨肉之际,气行滑利,上行二寸(另一版本为三寸),外屈出于两筋之间,上行至肘内侧,进入小筋之下,停留于两骨之间,上行进入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问:为什么手太阴肺经没有俞穴?
岐伯回答:少阴心经是心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精神的居所,其脏坚固,邪气无法侵入。若邪气侵入,则心伤,神去,人即死亡。因此,所有邪气在心者,皆在心包络。心包络是心主之脉,故无俞穴。

黄帝问:少阴心经无俞穴,难道不会生病吗?
岐伯回答: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只在掌后锐骨之端取经。其余经脉的出入屈折、行气的快慢,皆如手太阴肺经和心包经的运行。因此,取俞穴时,皆根据气的虚实快慢来决定,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此邪气得以祛除,真气得以坚固,这就是顺应天道的顺序。

黄帝问:持针纵舍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必须先明确十二经脉的本末、皮肤的寒热、脉的盛衰滑涩。脉滑而盛者,病情加重;脉虚而细者,病情持久;脉大而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本末尚热者,病仍在;热已衰退者,病已去。持其尺,察其肌肉的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通过观察眼睛的五色,了解五脏,判断生死。观察血脉,察其颜色,了解寒热痛痹。

黄帝问:持针纵舍的具体操作,我还不太明白。
岐伯回答:持针之道,需端正安静。先了解虚实,决定行针的快慢。左手固定骨骼,右手循经而行,不要与肌肉纠缠。泻法需端正,补法需闭肤。辅针导气,邪气得泄,真气得以留存。

黄帝问:如何通过扞皮开腠理治疗?
岐伯回答:根据分肉的位置,分开皮肤,缓慢进针,端正行针,使神不散,邪气得去。

4. 黄帝问岐伯:人有八虚,如何通过它们诊断五脏?

岐伯回答:八虚用于诊断五脏。
黄帝问:具体如何诊断?
岐伯回答: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这八虚是关节的关键部位,真气所过,血络所游。邪气和恶血不能停留,若停留则伤筋络,关节无法屈伸,导致拘挛。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邪气侵入人体导致失眠的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人与天地的相应关系,以及持针、扞皮开腠理等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同时,还介绍了通过“八虚”诊断五脏疾病的方法。这些内容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