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白话文翻译:

关于人体气血的常态:
- 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通常多血少气。
- 少阳经(足少阳胆经)通常少血多气。
- 阳明经(足阳明胃经)通常多气多血。
- 少阴经(足少阴肾经)通常少血多气。
- 厥阴经(足厥阴肝经)通常多血少气。
- 太阴经(足太阴脾经)通常多气少血。

这是自然界赋予人体的常态。

关于经脉的表里关系:
-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互为表里。
-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互为表里。
-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互为表里。
这就是足部的阴阳经脉。

  • 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互为表里。
  • 手少阳经与手厥阴经(心包经)互为表里。
  • 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互为表里。
    这就是手部的阴阳经脉。

关于治疗的原则:
如果知道手足阴阳经脉的病痛所在,治疗时应该先去除瘀血,消除病痛,然后根据患者的需求,泻去多余的部分,补充不足的部分。

关于背俞穴的定位:
想要找到背部的俞穴,可以先测量两乳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其对折,再用另一根草量取一半的长度。将这两根草以对角的方式交叉,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将这个三角形放在背部,让其中一个角朝上,对齐脊柱的大椎穴,另外两个角朝下。朝下的两个角分别对应肺俞穴。再往下量一次,对应心俞穴。再往下量一次,左角对应肝俞穴,右角对应脾俞穴。再往下量一次,对应肾俞穴。这就是五脏的俞穴,也是针灸治疗的依据。

关于五形志与疾病的关系:
-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生于经脉,治疗时应用灸刺。
- 形体安逸且精神愉悦的人,病多生于肌肉,治疗时应用针石。
- 形体劳苦但精神愉悦的人,病多生于筋,治疗时应用热敷和导引。
- 形体劳苦且精神苦闷的人,病多生于咽喉,治疗时应用各种药物。
- 形体经常受到惊吓的人,经络不通,病多表现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应用按摩和药酒。

这就是五形志与疾病的关系。

关于针刺不同经脉的注意事项:
- 刺阳明经时,可以出血出气。
- 刺太阳经时,可以出血但不宜出气。
- 刺少阳经时,可以出气但不宜出血。
- 刺太阴经时,可以出气但不宜出血。
- 刺少阴经时,可以出气但不宜出血。
- 刺厥阴经时,可以出血但不宜出气。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气血、经脉表里关系、治疗原则、背俞穴定位、五形志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刺不同经脉的注意事项。

  1. 气血常态:人体各经脉的气血分布有其常态,不同经脉的气血多少有所不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2. 经脉表里关系:人体的经脉分为手足阴阳,每一对经脉之间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3. 治疗原则:治疗时应先去除瘀血,消除病痛,然后根据患者的需求,泻去多余的部分,补充不足的部分。

  4. 背俞穴定位:通过测量两乳之间的距离,用三角形的方法定位五脏的俞穴,这是针灸治疗的依据。

  5. 五形志与疾病:不同的形体与精神状态会导致不同的疾病,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6. 针刺注意事项:针刺不同经脉时,出血和出气的程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经脉的特性来调整针刺的方法。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