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刺中肝,五日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 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
正月和二月,天气开始发散,地气开始生发,人体的气在肝。三月和四月,天气正盛,地气稳定生发,人体的气在脾(按《太素》为心)。五月和六月,天气最盛,地气高升,人体的气在头(按《太素》为脾)。七月和八月,阴气开始收敛,人体的气在肺(按《太素》为胃)。九月和十月,阴气开始结冰,地气开始闭藏,人体的气在心(按《太素》为肺)。十一月和十二月,冰封大地,地气完全闭藏,人体的气在肾。

因此,春季针刺要刺散俞穴,深入分理,见血即止,病情重的要传气,病情轻的要循环调理。夏季针刺要刺络俞穴,见血即止,气尽后闭合针孔,痛病必会减轻。秋季针刺要刺皮肤,循着纹理,上下同法,神气变化即止。冬季针刺要刺俞窍于分理,病情重的直刺,病情轻的散刺。春夏秋冬,各有针刺的方法,要根据气所在的位置进行针刺。

春季刺夏季的分位,会导致脉乱气微,邪气深入骨髓,病不能愈,使人食欲不振,且气短。春季刺秋季的分位,会导致筋挛逆气,循环为咳嗽,病不能愈,使人时常惊恐,且易哭泣。春季刺冬季的分位,邪气会附着于脏腑,使人腹胀,病不能愈,且多言。

夏季刺春季的分位,病不能愈,使人懈怠无力。夏季刺秋季的分位,病不能愈,使人心中不欲言语,警惕如人将捕之。夏季刺冬季的分位,病不能愈,使人气短,时常易怒。

秋季刺春季的分位,病不愈,使人警惕,欲有所为,起身却忘。秋季刺夏季的分位,病不愈,使人嗜睡,且多梦。秋季刺冬季的分位,病不愈,使人时常感到寒冷。

冬季刺春季的分位,病不愈,使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幻觉。冬季刺夏季的分位,病不愈,气上逆,发为各种痹症。冬季刺秋季的分位,病不愈,使人时常口渴。

凡针刺胸腹部位,必须避开五脏。刺中心脏会立即死亡;刺中肝脏,五日死亡;刺中脾脏,五日死亡;刺中肾脏,七日死亡;刺中肺脏,五日死亡;刺中膈膜,皆为伤中,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针刺避开五脏,要知道逆从之理。所谓从,是指膈膜与脾肾的位置,不知者反之。针刺胸腹部位,必须用布覆盖,再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再刺。刺针必须肃静,刺肿要摇针,经刺勿摇,这是针刺的道理。

黄帝说: 愿闻十二经脉的终绝是怎样的?

岐伯说:
太阳经脉终绝时,眼睛上翻,身体反折,抽搐,面色苍白,绝汗乃出,出则死。少阳经脉终绝时,耳聋,全身关节松弛,眼睛直视,目系断绝。目系断绝一日半即死,死时面色先青,后白。阳明经脉终绝时,口目动作,善惊妄言,面色黄,上下经脉盛,不仁则终。少阴经脉终绝时,面色黑,牙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太阴经脉终绝时,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厥阴经脉终绝时,中热咽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睾丸上缩而终。这是十二经脉的败象。

解释:

  1. 季节与脏腑的关系: 该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四季与人体的脏腑、气机运行的关系。不同的季节,人体的气机集中在不同的脏腑或部位,因此针刺治疗要根据季节和气机所在的位置进行调理。

  2. 针刺的原则: 针刺要根据季节、病情轻重、气机所在的位置来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和穴位。针刺时要避开五脏,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3. 十二经脉的终绝: 该部分描述了十二经脉在终绝时的表现,即经脉功能衰竭时的症状。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判断经脉的衰竭情况,进而预测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4. 整体思想: 该段内容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治疗时要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气机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

总结来说,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季节、气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供了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