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主要是黄帝与岐伯关于几种热病的讨论。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黄帝问:有一种温病,病人出汗后体温又升高,脉象仍然急躁,病情没有因为出汗而缓解,还出现狂言乱语、不能进食的症状,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这种病叫“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问:请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说:人体出汗是因为水谷精微的化生,而水谷精微的生成依赖于人体的精气。当邪气与正气在骨肉之间交争时,如果出汗,说明邪气被驱散,正气胜过了邪气。正气胜利后,病人应该能够进食且不再发热。如果出汗后仍然发热,说明邪气战胜了正气。不能进食则是因为精气无法得到补充。如果病情持续不退,病人的生命就会迅速衰竭。《热论》中说:“出汗后脉象仍然急躁的,是死症。”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符,说明正气无法战胜邪气,死亡是必然的。狂言乱语是因为神志失常,神志失常也是死症。现在看到三种死症,没有一线生机,即使暂时好转,最终也难免死亡。

黄帝问:还有一种病,病人身体发热、出汗,烦躁胸闷,出汗后烦躁胸闷没有缓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出汗后身体发热,是风邪所致;出汗后烦躁胸闷不缓解,是厥症。这种病叫“风厥”。

黄帝问:请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说:太阳经主气,所以首先受到邪气侵袭。少阴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邪热上逆,导致厥症。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可以通过针刺表里经,并服用汤药。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劳风病的病位在肺下,症状包括颈部僵硬、视力模糊、咳出如鼻涕般的痰液、怕风、寒战等。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治疗的关键是缓解颈部的僵硬。如果精气充足,三天可愈;中年人五天可愈;精气不足的人七天可愈。如果咳出青黄色的脓痰,说明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排出,会伤及肺脏,导致死亡。

黄帝问:有一种肾风病,病人面部和脚部浮肿,影响说话,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回答:肾风病是虚证,不宜针刺。如果错误地针刺,五天后病情会加重。

黄帝问:病情加重会怎样?

岐伯说:会出现气短、间歇性发热、发热从胸背蔓延至头部、出汗、手心发热、口干渴、小便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难以行走、月经不来、烦躁不能进食、不能平躺,平躺则咳嗽加剧。这种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详细论述。

黄帝问:请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说:邪气聚集的地方,正气必然虚弱。阴虚则阳邪侵入,所以会出现气短、间歇性发热和出汗。小便黄是因为下腹有热。不能平躺是因为胃气不和,平躺则咳嗽加剧,是邪气上迫肺脏所致。所有水气病,眼睑会先出现轻微浮肿。

黄帝问:为什么这么说?

岐伯说:水属阴,眼睑也是阴位,腹部是至阴之处,所以腹部有水气时,眼睑会浮肿。真气上逆,导致口苦舌干,不能平躺,平躺则咳出清水。所有水气病人都不能平躺,平躺则会惊悸,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因为病根在胃。胃气虚弱则烦躁不能进食。食物不下是因为胃脘阻塞。身体沉重难以行走是因为胃脉在足部。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胞脉属心,与子宫相连。现在邪气上迫肺脏,心气无法下达,所以月经不来。

黄帝说:讲得好。


解释

  1. 阴阳交
    这是一种严重的温病,表现为出汗后体温不降、脉象急躁、神志失常、不能进食。岐伯认为这是邪气战胜正气的结果,属于死症,预后极差。

  2. 风厥
    这是一种由风邪引起的热病,症状包括发热、出汗、烦躁胸闷。治疗方法是针刺表里经并服用汤药。

  3. 劳风
    这是一种与肺相关的疾病,症状包括颈部僵硬、视力模糊、咳痰、怕风等。治疗的关键是缓解颈部僵硬,病情严重时会咳出脓痰,若不及时治疗会伤及肺脏。

  4. 肾风与风水
    肾风是一种虚证,表现为面部和脚部浮肿,影响说话。岐伯强调虚证不宜针刺,否则会加重病情。风水则是肾风加重后的表现,症状包括气短、发热、出汗、眼睑浮肿等,病根在于胃和肺。

  5. 核心思想
    这段文字强调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病理原则,即邪气侵袭的地方,正气必然虚弱。治疗时需根据病情的虚实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