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唉!天道真是深远啊!它就像浮云一样难以捉摸,又像深渊一样深不可测。看深渊尚可测量,但迎浮云却无法知道它的边际。夫子多次强调要谨遵天道,我听了之后牢记在心,但心里却有些疑惑,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希望夫子能详细解释,让我彻底明白,使这些道理永远流传,不被遗忘。天道的原理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恭敬地行礼后回答:陛下问得真明白啊!天道就是根据天的运行规律,体现盛衰变化的时机。

黄帝问:我想听听天道中“六六之节”的盛衰变化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上下有固定的位置,左右有特定的规律。少阳的右边,阳明掌管;阳明的右边,太阳掌管;太阳的右边,厥阴掌管;厥阴的右边,少阴掌管;少阴的右边,太阴掌管;太阴的右边,少阳掌管。这就是所谓的“气之标”,就像人面向南方等待一样。所以说:“根据天的顺序,盛衰的时机,通过光影的变化来确定位置,正立等待。”就是这个意思。

岐伯接着解释:少阳的上方,火气掌管,中间可见厥阴;阳明的上方,燥气掌管,中间可见太阴;太阳的上方,寒气掌管,中间可见少阴;厥阴的上方,风气掌管,中间可见少阳;少阴的上方,热气掌管,中间可见太阳;太阴的上方,湿气掌管,中间可见阳明。这就是所谓的“本”。本的下方,是“中之见”;见的下方,是“气之标”。本和标不同,气的表现也会不同。

黄帝问:有时候气按时到来,有时候气到了却没来,有时候气还没到却提前来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气按时到来,表示和谐;气到了却没来,是因为来气不足;气还没到却提前来了,是因为来气过盛。

黄帝问:气到了却没来,气还没到却提前来了,会怎样?

岐伯回答:如果顺应规律,则一切顺利;如果不顺应,就会产生逆乱,逆乱则会导致疾病。

黄帝说:很好。请具体说说这些变化的表现。

岐伯回答:万物的生长就是其表现,气的运行通过脉象体现。

黄帝说:很好。我想听听地理与六节气位的对应关系。

岐伯回答:显明的右边,是君火的位置;君火的右边,退一步是相火掌管;再退一步,土气掌管;再退一步,金气掌管;再退一步,水气掌管;再退一步,木气掌管;再退一步,君火掌管。相火的下方,水气承接;水位的下方,土气承接;土位的下方,风气承接;风位的下方,金气承接;金位的下方,火气承接;君火的下方,阴精承接。

黄帝问: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过盛则有害,承接则能制约,制约则能生化,外显盛衰;有害则会导致混乱,生化失衡则引发大病。

黄帝问:盛衰的表现是什么?

岐伯回答:不在其位则为邪,在其位则为正。邪则变化剧烈,正则变化轻微。

黄帝问:什么叫“当位”?

岐伯回答: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这就是所谓的“岁会”,表示气的平衡。

黄帝问:不在其位会怎样?

岐伯回答:岁不与会,气不顺。

黄帝问:土运之年,上见太阴;火运之年,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年,上见阳明;木运之年,上见厥阴;水运之年,上见太阳。这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这是天与地的会合。所以《天元册》中说:“天符”。

黄帝问:天符、岁会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这就是“太一天符”的会合。

黄帝问:它们的贵贱如何?

岐伯回答: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黄帝问:邪气侵入会怎样?

岐伯回答:中执法者,病发迅速且危险;中行令者,病发缓慢且持久;中贵人者,病发突然且致命。

黄帝问:位置的变动会怎样?

岐伯回答: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病发近,危害迅速;顺则病发远,危害轻微。这就是所谓的“二火”。

黄帝说:很好。我想听听“步”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所谓“步”,就是六十度多一点,所以二十四步,累积盈百刻而成一日。

黄帝问:六气与五行的变化如何对应?

岐伯回答:位置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法也不同。

黄帝问:怎么求?

岐伯回答: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称为“岁立”,谨慎观察时机,气的变化可以预测。

黄帝问:我想听听每年的六气始终,早晚如何?

岐伯回答:陛下问得真明白啊!

接着岐伯详细解释了各年的六气始终,从甲子年到戊辰年,气的变化周期和刻数。

黄帝问:我想听听每年的气候如何?

岐伯回答:陛下问得真详细啊!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两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这就是一纪。所以寅午戌年气会同,卯未亥年气会同,辰申子年气会同,巳酉丑年气会同,循环往复。

黄帝问:我想听听它们的应用。

岐伯回答:谈天者求其本,谈地者求其位,谈人者求其气交。

黄帝问:什么叫气交?

岐伯回答:上下之位,气交之中,就是人居之处。所以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什么叫初中?

岐伯回答:初是三十度多一点,中气也是如此。

黄帝问:初中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用来区分天地。

黄帝说:请详细解释!

岐伯回答:初是地气,中是天气。

黄帝问:它们的升降如何?

岐伯回答:气的升降,是天地相互作用的体现。

黄帝问:请具体说说它们的作用。

岐伯回答:升到极点则降,降的是天;降到极点则升,升的是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所以高下相互召唤,升降相互依赖,变化由此而生。

黄帝说:很好。寒湿相遇,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它们之间有区别吗?

岐伯回答:气有胜复,胜复的作用,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产生。

黄帝问:什么叫邪?

岐伯回答:万物的生长源于变化,万物的极致也源于变化,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成败的原因。所以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相互作用,变化由此而生,风也因此产生。

黄帝问:迟速往复,风由此产生,变化因此发生,所以盛衰的变化就是原因。成败的依赖和潜伏在其中,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成败的依赖和潜伏源于运动,运动不止则变化发生。

黄帝问:有固定的期限吗?

岐伯回答:不生不化,就是静止的期限。

黄帝问:不生化吗?

岐伯回答:出入停止则神机消失,升降停止则气立孤立。所以,没有出入则无法生长壮老已,没有升降则无法生长化收藏。因此,升降出入,无处不在。所以,器是生化的场所,器散则生化停止。所以,没有不出入,无不升降,变化有大有小,期限有近有远,四者相互作用,贵在常守,反常则灾害来临。所以说:“无形无患。”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很好。有不生不化的吗?

岐伯回答:陛下问得真详细啊!与道合一,只有真人能做到。

黄帝说:很好。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主要讨论了天道的运行规律、六气的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和解释:

  1. 天道的运行规律:天道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表现为气的盛衰变化。六气(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按照固定的顺序和规律运行,体现为“本”“标”“中见”的关系。

  2. 六气的变化与人体健康:六气的正常运行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气按时到来,人体和谐;如果气不到或提前到来,则会导致疾病。因此,顺应天道的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3. 地理与六气的对应:地理环境与六气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应不同的气,如君火、相火、土气、金气、水气、木气等,这些气相互制约、生化,维持自然界的平衡。

  4. 盛衰与邪正:气的盛衰决定了邪正的变化。当气在其位时,表现为正;不在其位时,表现为邪。邪气会导致疾病,而正气则能维持健康。

  5. 气交与人体:气交是天地之气的交汇处,也是人居之处。人体的健康与气交密切相关,天气、地气和人气相互作用,影响万物的生长和变化。

  6. 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没有升降出入,就无法实现生长、化育、收藏等生命过程。因此,保持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7. 真人与道合一:只有真人能够与道合一,达到不生不化的境界。普通人则需顺应天道,保持气的正常运行,才能避免疾病和灾害。

这段内容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天道是保持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