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作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白话文翻译:

黄帝说:关于“上膈”的问题,食物吃进去后又吐出来,我已经明白了。但“下膈”的问题,食物吃进去后过了一天才吐出来,我还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如果人的情绪喜怒无常,饮食不规律,寒温不适时,寒湿的汁液就会流到肠中。寒湿流到肠中,寄生虫就会感到寒冷,寒冷会导致寄生虫积聚,停留在下管(即下膈部位)。这样,肠胃就会充满胀满,卫气无法正常运行,邪气就会占据这个部位。当人进食时,寄生虫会向上移动去吃东西,寄生虫上移后,下管就会空虚,下管空虚则邪气会占据优势,积聚停留,停留久了就会形成痈肿。痈肿形成后,下管就会变得狭窄。如果痈肿在管内部,疼痛会深入;如果痈肿在外部,疼痛会比较浅,痈肿表面的皮肤会发热。

黄帝问:那该如何针刺治疗呢?

岐伯回答:轻轻按压痈肿部位,观察气血的走向。先浅刺痈肿的旁边,然后逐渐深入,逐步刺入,但不要超过三次。根据痈肿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浅。针刺后一定要用热敷,让热气进入体内,每天保持体内温热,邪气就会逐渐减弱,大的痈肿就会溃散。同时要配合饮食禁忌,去除体内的邪气;保持心情平静,无为而治,才能使气血正常运行。之后用咸苦的药物来帮助消化,食物才能顺利下行。


解释:

  1. 上膈与下膈

    • 上膈指的是食物进入后立即呕吐的情况,通常与胃气上逆有关。
    • 下膈指的是食物进入后过一段时间(如一天)才呕吐的情况,通常与寄生虫、寒湿积聚、肠胃功能失调有关。
  2. 病因

    • 情绪波动(喜怒无常)、饮食不规律、寒温不适会导致寒湿流入肠中,使寄生虫感到寒冷并积聚在下膈部位。
    • 寄生虫的活动导致下管空虚,邪气占据,形成积聚,最终发展为痈肿。
  3. 症状

    • 痈肿在内部时,疼痛较深;在外部时,疼痛较浅,皮肤发热。
    • 下管狭窄,食物难以通过,导致呕吐。
  4. 治疗方法

    • 针刺:根据痈肿的位置和深浅,逐步针刺,但不宜过度。
    • 热敷:针刺后通过热敷促进气血运行,驱散邪气。
    • 饮食禁忌:避免加重病情的食物,帮助体内邪气排出。
    •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平静,有助于气血运行。
    • 药物辅助:使用咸苦的药物帮助消化,促进食物下行。

这段内容主要阐述了“下膈”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强调了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对肠胃功能的影响,以及通过针刺、热敷、饮食调节等手段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