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别本作: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医部全录》:当作仲)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医部全录》:当作孟)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当作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目)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主要描述了人体十二经筋的循行路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以下是各经筋的翻译和解释:
1. 足太阳之筋
- 循行: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踝关节,斜向上结于膝,沿足外侧下行,结于脚跟,再沿跟腱上行,结于腘窝(膝后)。其分支结于小腿外侧,向上至腘窝内侧,与腘窝中筋并行,向上结于臀部,沿脊柱上行至颈部。其支脉进入舌根。直行的筋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下行至面部,结于鼻部。其支脉形成上眼睑,结于颧骨。另一支脉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肩峰)。再一支脉进入腋下,上行至缺盆(锁骨上窝),结于完骨(耳后骨)。另一支脉从缺盆斜向上至颧骨。
- 病症:小趾、脚跟肿痛,腘窝挛缩,脊柱反折,颈部筋急,肩不能举,腋下及缺盆中疼痛,不能左右摇动。
- 治疗:用燔针(烧针)进行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仲春痹”。
2. 足少阳之筋
- 循行:起于小趾次趾,向上结于外踝,沿胫骨外侧上行,结于膝外侧。其分支从外辅骨(腓骨)上行至大腿,前结于伏兔(股四头肌),后结于臀部。直行的筋上行至季胁(肋下),再上行至腋前,系于胸乳,结于缺盆。直行的筋从腋下贯穿缺盆,出太阳经之前,沿耳后上行至额角,交于头顶,下行至下颌,结于颧骨。其支脉结于眼外角,形成外维(外眼角)。
- 病症:小趾次趾转筋,膝外侧转筋,膝不能屈伸,腘筋急,前引大腿,后引臀部,季胁痛,缺盆、胸乳、颈部筋急。从左至右,右眼不能睁开,右角受伤,右足不能使用,称为“维筋相交”。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孟春痹”。
3. 足阳明之筋
- 循行:起于中三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至辅骨(腓骨),上行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髋关节),沿胁部上行,属脊。直行的筋沿胫骨上行,结于膝。其分支结于外辅骨,合于少阳经。直行的筋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聚于阴器,上行至腹部,布于缺盆,上行至颈部,挟口,合于颧骨,下行结于鼻,上行合于太阳经。太阳经为目上网,阳明经为目下网。其支脉从颊部结于耳前。
- 病症:中趾、胫骨转筋,脚跳硬,伏兔转筋,大腿前肿,疝气,腹筋急,引缺盆及颊部,口歪眼斜,目不能合。热则筋纵,目不能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不能收。
- 治疗:用马膏涂抹急处,白酒和桂皮涂抹缓处,用桑钩钩住,生桑炭置于坎中,高下以坐等。用膏熨急颊,饮美酒,食烤肉,不饮酒者自饮三次。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季春痹”。
4. 足太阴之筋
- 循行:起于大趾内侧,上行结于内踝,直行的筋结于膝内侧辅骨,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大腿,聚于阴器,上行至腹部,结于脐,沿腹里上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附着于脊。
- 病症:大趾、内踝痛,转筋,膝内侧辅骨痛,大腿内侧引大腿痛,阴器扭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胸中、脊内痛。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仲秋痹”。
5. 足少阴之筋
- 循行:起于小趾之下,与足太阴之筋并行,斜向内踝下,结于脚跟,与太阳之筋合,上行结于内辅骨下,与太阴之筋并行,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阴器,沿脊内,挟膂(脊柱两侧),上行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 病症:足下转筋,所过之处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癫痫、痉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在内者熨引饮药,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称为“孟秋痹”。
6. 足厥阴之筋
- 循行:起于大趾之上,上行结于内踝前,沿胫骨上行,结于内辅骨下,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阴器,络诸筋。
- 病症:大趾、内踝前痛,内辅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 治疗:行水清阴气;转筋者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季秋痹”。
7. 手太阳之筋
- 循行: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沿臂内侧上行,结于肘内侧锐骨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分支从腋后上行,绕肩胛,沿颈出太阳经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分支入耳中。直行的筋从耳上出,下行结于下颌,上行属目外眦。
- 病症:小指、肘内侧锐骨后痛,沿臂内侧入腋下,腋下痛,腋后痛,绕肩胛引颈痛,耳中鸣痛,引下颌、目,闭目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肿者复而锐之。称为“仲夏痹”。
8. 手少阳之筋
- 循行: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沿臂上行,结于肘,绕上臂外侧上行,至肩,走颈,合手太阳。其分支从曲颊入系舌根。其分支从曲牙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行至下颌,结于额角。
- 病症:所过之处转筋,舌卷。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季夏痹”。
9. 手阳明之筋
- 循行: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沿臂上行,结于肘外侧,沿上臂上行,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挟脊。直行的筋从肩髃上行至颈。其分支从颊部结于颧骨。直行的筋从肩髃上行至太阳经之前,上行至左额角,络头,下行至右下颌。
- 病症:所过之处痛及转筋,肩不能举,颈不能左右视。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孟夏痹”。
10. 手太阴之筋
- 循行:起于大指之上,沿指上行,结于鱼际后,沿寸口外侧上行,沿臂上行,结于肘中,沿上臂内侧上行,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前髃,上行结于缺盆,下行结于胸里,散贯贲(膈肌),合贲下,抵季胁。
- 病症:所过之处转筋,痛甚成息贲(胸痛),胁急,吐血。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仲冬痹”。
11. 手心主之筋
- 循行: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侧,沿上臂内侧上行,结于腋下,下行散于前后挟胁。其分支入腋,散于胸中,结于贲。
- 病症:所过之处转筋,胸痛、息贲。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称为“孟冬痹”。
12. 手太阴之筋
- 循行:起于小指内侧,结于锐骨,上行结于肘内侧,上行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沿贲下行,系于脐。
- 病症:内急,心承伏梁(胸痛),下为肘网(肘部筋急)。所过之处转筋,筋痛。
- 治疗: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称为“季冬痹”。
总结
- 经筋病症:寒则筋急反折,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用于寒急,热则筋纵不收,不用燔针。
- 治疗原则:用燔针劫刺,以感知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点。对于口目歪斜、眼眦急不能视者,治疗同上。
解释
- 经筋:指经络系统中的筋脉部分,主要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负责连接骨骼、肌肉和关节,维持身体的运动和姿势。
- 痹:指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 燔针劫刺:一种针刺疗法,通过烧针后迅速刺入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刺的深度和次数以患者的感知为度,针刺点以痛处为准。
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