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
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别本作次)五脏,外刺(别本作别)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白话文翻译

雷公问黄帝说:“我学习了九针六十篇,早晚勤奋研读,近处的书简已经翻烂了,久远的书简也积满了灰尘,但我仍然不断背诵,却未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外揣》篇中提到‘将复杂的内容归结为一点’,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事物大到没有边际,小到没有内核,大小没有极限,高低没有标准,如何将其归结为一点呢?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智谋有深有浅,有些人不能理解博大精深的道理,像我这样勤奋学习的人也感到困惑。我担心这些学问会失传,断绝于后世,请问如何将其简化并传承下去?”

黄帝说:“你问得很好!这是先师所禁止的,属于私传的秘法,需要通过割臂歃血的仪式来传承。你如果想得到这些学问,为什么不先斋戒呢?”

雷公再次拜谢,起身说:“请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于是雷公斋戒了三天,然后请求说:“今天正值正阳之时,我愿意接受歃血传法的仪式。”

黄帝便与雷公一起进入斋戒的房间,割臂歃血,黄帝亲自祝祷说:“今天正值正阳之时,歃血传授秘方,若有违背此言者,必将受到灾祸。”

雷公再次拜谢说:“我接受这些学问。”

黄帝于是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将书递给他,说:“你要谨慎,我为你讲解。针刺的道理,以经脉为根本,掌握经脉的循行规律,了解其长短。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的变化,因为卫气是百病的根源,调节虚实,虚实平衡则病愈。泻其血络,血尽则病不再发作。”

雷公说:“这些我都已经理解,但我不明白如何将其简化。”

黄帝说:“简化方术,就像给袋子打结一样,袋子装满东西却不打结,东西就会流失;方术已经形成却不简化,精神就无法与之合一。”

雷公说:“我希望为那些才能较低的人简化这些学问,不要让他们在未完全掌握时就进行简化。”

黄帝说:“未完全掌握就简化的人,只能成为一般的医者,不能成为天下的导师。”

雷公说:“请问如何成为一般的医者?”

黄帝说:“寸口脉主内,人迎脉主外,两者相互呼应,一同来去,像拉直的绳子一样大小相等。春夏季节人迎脉稍大,秋冬季节寸口脉稍大,这样的人称为健康的人。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且脉象躁动,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病在足太阳经;大两倍且脉象躁动,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且脉象躁动,病在手阳明经。脉盛则为热,脉虚则为寒,脉紧则为痛痹,脉代则病情时轻时重。脉盛则泻之,脉虚则补之,脉紧痛则取分肉针刺,脉代则取血络并配合药物治疗,脉陷下则灸之,脉不盛不虚则按经脉取穴,称为经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四倍,且脉象大而数,称为溢阳,溢阳为外格,病情严重无法治愈。必须仔细审察病情的本末,察其寒热,以验证脏腑的病变。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且脉象躁动,病在手心主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病在足少阴经;大两倍且脉象躁动,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且脉象躁动,病在手太阴经。脉盛则表现为胀满、寒中、食不化,脉虚则表现为热中、出糜、少气、尿色改变,脉紧则为痛痹,脉代则病情时痛时止。脉盛则泻之,脉虚则补之,脉紧则先刺后灸,脉代则取血络后调理,脉陷下则只灸之,脉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瘀血,血寒,故宜灸之,脉不盛不虚则按经脉取穴。寸口脉比人迎脉大四倍,称为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病情严重无法治愈。必须仔细审察病情的本末寒温,以验证脏腑的病变。

掌握营输的道理,才能传授大数。《大数》说:‘脉盛则只泻之,脉虚则只补之,脉紧则灸刺并配合药物治疗,脉陷下则只灸之,脉不盛不虚则按经脉取穴。’所谓经治者,即药物治疗,也称为灸刺。脉急则引之。脉大而弱,则希望安静,不要过度劳累。”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主要讲述了针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简化方术的方法。黄帝通过歃血传法的仪式,将复杂的针刺学问传授给雷公,并强调简化方术的重要性。

  1. 针刺的根本:黄帝指出,针刺的道理以经脉为根本,掌握经脉的循行规律,了解其长短,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的变化,调节虚实,泻其血络,达到治病的目的。

  2. 简化方术:黄帝将简化方术比喻为给袋子打结,强调方术形成后必须简化,否则精神无法与之合一。未完全掌握就简化的人,只能成为一般的医者,不能成为天下的导师。

  3. 脉象与病症:黄帝详细讲解了寸口脉和人迎脉的变化与病症的关系,指出脉盛、脉虚、脉紧、脉代等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4. 大数的应用:黄帝强调掌握营输的道理,才能传授大数,即根据脉象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泻、补、灸刺、药物治疗等。

这段内容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针刺疗法的精髓,强调了简化方术和脉象诊断的重要性,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