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别本作脾),从髀(别本作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说:营气的运行规律,关键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物进入胃中,经过消化后,精气上传到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精气散布到全身内外。其中,最精纯的部分进入经脉,沿着经脉循环不息,周而复始,这就是天地间生命活动的规律。

营气的运行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流注到手阳明大肠经,再上行到面部,注入足阳明胃经,下行到脚背,注入大脚趾之间,与足太阴脾经相合。然后上行到大腿,从大腿注入心中。接着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出来,下行到手臂,注入小指尖,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合。再上行穿过腋下,从面颊内侧出来,注入眼内角,上行到头顶,下到颈项,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然后沿着脊柱下行,到尾骨,再下行注入小脚趾尖,沿着足心注入足少阴肾经。上行注入肾脏,从肾脏注入心脏,再向外散布到胸中。接着沿着手厥阴心包经,从腋下出来,下行到手臂,从两筋之间出来,进入手掌,从中指尖出来,再返回到无名指尖,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上行注入膻中,散布到三焦,从三焦注入胆,从胁部出来,注入足少阳胆经。下行到脚背,再从脚背注入大脚趾之间,与足厥阴肝经相合。上行到肝脏,从肝脏注入肺脏。再上行沿着喉咙,进入鼻腔,最终到达鼻后孔。其分支从额头上行,沿着头顶,下到颈项,沿着脊柱,进入骶骨,这是督脉的路径。然后联络阴器,上行经过阴毛,进入脐中,沿着腹部,进入缺盆,下注到肺中,再从手太阴肺经出来。这就是营气的运行路径,是正常的顺行和逆行的规律。

解释: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营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路径和规律。营气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能量,主要负责营养和滋养全身。它的运行路径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确保精气能够遍布全身,维持生命活动。

  1. 营气的来源:营气主要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物进入胃后,经过消化,精气上传到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散布到全身。

  2. 营气的运行路径:营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到十二经脉和督脉,形成一个循环。它的运行路径包括上行、下行、内外散布等多个环节,确保精气能够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3. 营气的功能:营气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滋养全身,维持生命活动。它的运行规律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符合天地间生命活动的规律。

  4. 营气的逆顺:营气的运行有顺行和逆行的规律,顺行是指按照经脉的正常方向运行,逆行则是指相反的方向。这种逆顺的规律确保了营气能够遍布全身,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强调了营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和重要性,是《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论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