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的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人体在不同情绪、活动和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气血运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人的居住环境、动静行为、勇敢或怯懦,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变化吗?
岐伯回答:是的,人的惊恐、愤怒、劳累、动静等情绪和行为,都会引起脉象的变化。例如:
- 夜行:会导致肾气上逆,表现为喘息,进而影响肺脏,引发疾病。
- 堕恐(如从高处跌落或受到惊吓):会导致肝气上逆,表现为喘息,进而损害脾脏。
- 惊恐:会导致肺气上逆,表现为喘息,进而伤害心脏。
- 渡水跌倒:会导致肾气和骨气上逆,表现为喘息。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运行正常,疾病会自行消失;而怯懦的人则可能因气血阻滞而生病。
因此,诊断疾病时,需要观察一个人的勇敢或怯懦、骨骼肌肉的强弱、皮肤的厚薄等,以了解其内在情况,作为诊断的依据。
此外:
- 饮食过饱:会导致胃部出汗。
- 受惊而精神受扰:会导致心脏出汗。
- 负重远行:会导致肾脏出汗。
- 疾走恐惧:会导致肝脏出汗。
- 摇动身体、劳累辛苦:会导致脾脏出汗。
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阴阳的变化是常态,而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过度使用身体。这是普遍的规律。
接下来,岐伯详细描述了饮食和饮水的消化吸收过程:
饮食进入胃:精气散布到肝脏,滋养筋脉;浊气归于心脏,滋养血脉。血脉中的气血运行到经络,最终归于肺脏,肺脏将气血输送到全身的皮毛。皮毛与血脉结合,气血运行到六腑,六腑的精气上达于神明,留存在四脏,气血最终归于平衡。当气血平衡时,脉象表现为平和,可以通过寸口脉象来判断生死。
饮水进入胃:精气游溢,上输到脾脏,脾脏将精气散布到肺脏,肺脏通调水道,将水液输送到膀胱。水液在全身分布,与五脏六腑的气血并行,符合四季和五脏的阴阳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规律。
接下来,岐伯讨论了不同脏腑异常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 太阳脏独至(太阳经异常):表现为喘息、气虚、气逆,是阴气不足、阳气过盛的表现。需要泻阳补阴,取太阳经的下俞穴治疗。
- 阳明脏独至(阳明经异常):是阳气过盛的表现。需要泻阳补阴,取阳明经的下俞穴治疗。
- 少阳脏独至(少阳经异常):是厥气上逆的表现。表现为脚踝前部突然肿大,取少阳经的下俞穴治疗。
- 太阴脏搏(太阴经异常):需要用心省察真脏之气,五脉气血不足,胃气不平,是三阴经的表现。需要补阳泻阴,取太阴经的下俞穴治疗。
- 一阳独啸(少阳经异常):是阳气上逆的表现,四脉争张,气归于肾。需要泻阳补阴,治疗其经络。
- 一阴至(厥阴经异常):是厥阴经的表现,真虚心痛,厥气滞留,表现为冷汗。需要通过饮食和药物调理,治疗其下俞穴。
最后,黄帝询问太阳、少阳、阳明等脏的脉象特点,岐伯一一回答:
- 太阳脏:像三阳经的脉象,浮而有力。
- 少阳脏:像一阳经的脉象,滑而不实。
- 阳明脏:像大浮的脉象。
- 太阴脏搏:脉象伏而鼓动。
- 二阴搏至:肾脉沉而不浮。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阐述了人体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以及情绪、活动和环境对生理状态的影响。岐伯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会导致不同脏腑的气血异常,进而引发疾病。同时,他还详细描述了饮食和饮水的消化吸收过程,强调了气血平衡的重要性。
此外,岐伯还讨论了不同脏腑异常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指出在治疗时需要根据脏腑的特性和脉象特点,采取相应的泻阳补阴或补阳泻阴的方法。
这段内容的核心思想是:人体的生理状态与情绪、活动、饮食等密切相关,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气血失衡或过度使用身体。因此,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需要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身心状态,结合脏腑和经络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调理方法。
这段内容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身心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