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
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䐃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
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䯏骨有余,以候?骬。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白话文翻译: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一些心法,没有记录在医方中,我希望听到并珍藏起来,遵循它去实践,上可以治理百姓,下可以调治自身,使百姓没有疾病,上下和睦亲近,恩德泽被后世,子孙无忧,流传于后世,永无止境。可以听到吗?
岐伯说:您的问题真是深远啊!治理百姓与治理自身,治理他人与治理自己,治理小事与治理大事,治理国家与治理家庭,没有违背规律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规律才行。所谓“顺”,不仅仅是阴阳脉气的顺逆,百姓的意愿也要顺应。
黄帝问:如何顺应呢?
岐伯答:进入一个国家要问其风俗,进入一个家庭要问其忌讳,进入厅堂要问其礼仪,面对病人要问其适宜的方法。
黄帝问:如何根据病人的情况来适宜地治疗呢?
岐伯答:如果病人体内有热症,表现为消渴、消瘦,那么适宜用寒凉的方法治疗;如果病人体内有寒症,表现为寒邪入侵,那么适宜用温热的方法治疗。胃中有热,则会消谷善饥,表现为心悬不安、容易饥饿,脐以上的皮肤发热;肠中有热,则大便呈黄色且稀薄,脐以下的皮肤发寒。胃中有寒,则表现为腹胀;肠中有寒,则表现为肠鸣、腹泻。如果胃中有寒而肠中有热,则表现为腹胀且腹泻;如果胃中有热而肠中有寒,则表现为容易饥饿、小腹胀痛。
黄帝问:如果胃喜欢寒凉,肠喜欢温热,两者相逆,该如何适宜地治疗呢?况且那些王公大人、享受丰盛饮食的君主,骄纵任性,轻视他人,无法约束,约束他们会违背他们的意愿,顺从他们会加重他们的病情,该如何适宜地治疗呢?治疗时该优先考虑什么?
岐伯答:人之常情,没有不厌恶死亡而喜欢生存的,告诉他们病情的危害,告诉他们治疗的好处,引导他们选择适宜的方法,开导他们减轻痛苦,即使是无道之人,又怎么会不听呢?
黄帝问: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答:春夏季节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季节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问:如何调和两者相逆的情况呢?
岐伯答:调和这种情况,饮食和穿衣要适宜寒温,寒冷时不要过于凄冷,炎热时不要出汗过多。饮食方面,热食不要过于烫口,冷食不要过于冰凉。寒温适中,才能使气血调和,不致邪气侵袭。
黄帝问:《本藏》中提到通过身体形态、四肢关节、肌肉等来观察五脏六腑的大小。现在面对王公大人、临朝即位的君主,谁来触摸他们的身体并回答呢?
岐伯答:身体形态和四肢关节是脏腑的外在表现,不是通过面部来观察的。
黄帝问:五脏之气通过面部来观察,我已经知道了,但通过四肢关节来观察,该如何做呢?
岐伯答:五脏六腑中,肺是它们的“盖”,通过观察肩膀的宽窄和咽喉的凹陷来了解肺的情况。
黄帝说:好。
岐伯接着说:五脏六腑中,心是它们的主宰,通过观察缺盆(锁骨上窝)的情况来了解心的状态,骨骼的坚实程度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
黄帝说:好。
岐伯接着说:肝是将军之官,负责对外防御,通过观察眼睛的大小来了解肝的坚固程度。
黄帝说:好。
岐伯接着说:脾是护卫之官,负责运化食物,通过观察唇舌的色泽和形态来了解脾的吉凶。
黄帝说:好。
岐伯接着说:肾是外卫之官,负责听觉,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的性情。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六腑的观察方法。
岐伯答:六腑中,胃是它们的“海”,通过观察骨骼的宽大、颈部的粗壮、胸部的开阔来了解胃的容量。鼻子长而直,可以反映大肠的情况;嘴唇厚、人中长,可以反映小肠的情况;眼下果(眼袋)大,说明胆气旺盛;鼻孔外翻,说明膀胱功能失调;鼻梁中央隆起,说明三焦功能正常。这些都是观察六腑的方法。如果上下三焦都平衡,脏腑就会安和健康。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主要讨论了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来治理国家和调治身体。岐伯强调了“顺”的重要性,即顺应阴阳、顺应人的意愿、顺应季节变化等。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并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在表现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
核心思想:
1. 顺应自然: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调治身体,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可逆势而行。
2. 因人制宜: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3. 观察外在表现: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在形态、四肢关节、面部特征等,可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具体方法:
- 饮食与穿衣:要根据季节和个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寒温,避免过冷或过热。
- 治疗顺序:春夏先治标,秋冬先治本,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思想。
- 观察脏腑:通过观察肩膀、咽喉、眼睛、唇舌、耳朵等部位,可以了解肺、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健康状况。
总结: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顺应自然、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并通过外在表现来诊断内在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