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涩的通假字,下同)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当为下之误)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定能从人事中得到验证;善于谈论古事的,必定能与当今相合;善于谈论人事的,必定能与自身相契合。这样,道理就不会迷惑,而关键也能把握得极好,这就是所谓的明达。今天我向夫子请教,希望能让我通过言语而理解,通过观察而看到,通过触摸而感受到,让我能从自身得到验证,从而解除疑惑,能听到这些吗?
岐伯再次叩拜回答:您想询问什么道理呢?
黄帝说:我想了解人的五脏突然疼痛,是什么气导致的?
岐伯回答:经脉中的气血运行不止,循环不息。寒气侵入经脉,导致气血运行迟缓,甚至停滞不前。寒气停留在经脉之外,则血行减少;停留在经脉之中,则气行不通,所以会突然疼痛。
黄帝问:疼痛有时突然停止,有时剧烈不止,有时疼痛到无法按压,有时按压后疼痛停止,有时按压无效,有时疼痛伴随着呼吸急促,有时心与背相互牵引而痛,有时胁肋与少腹相互牵引而痛,有时腹痛延伸到阴股,有时疼痛持续很久形成积块,有时突然疼痛到失去知觉,片刻后又苏醒,有时疼痛伴随呕吐,有时腹痛后腹泻,有时疼痛伴随便秘。这些不同的疼痛,如何区分呢?
岐伯回答:寒气停留在经脉之外,则经脉寒冷,寒冷则收缩蜷曲,收缩蜷曲则经脉痉挛,痉挛则牵引小络脉,所以会突然疼痛。如果得到温暖,疼痛会立即停止;如果再次受到寒气侵袭,疼痛会持续很久。寒气停留在经脉之中,与热气相搏,则经脉充满,充满则疼痛到无法按压。寒气滞留,热气上行,则经脉充盈而血气紊乱,所以疼痛剧烈到无法按压。寒气停留在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行不畅,小络脉痉挛牵引,所以疼痛,按压后血气散开,所以按压后疼痛停止。寒气停留在脊柱旁的经脉,则按压无法触及,所以按压无效。寒气停留在冲脉,冲脉起于关元,沿腹部直上,寒气停留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随之阻滞,所以疼痛伴随呼吸急促。寒气停留在背俞之脉,则脉行不畅,脉行不畅则血虚,血虚则疼痛。背俞脉注于心,所以心与背相互牵引而痛。按压后热气到来,热气到来则疼痛停止。寒气停留在厥阴之脉,厥阴之脉络于阴器,系于肝,寒气停留在脉中,则血行不畅,脉痉挛,所以胁肋与少腹相互牵引而痛。寒气停留在阴股,寒气上行至少腹,血行不畅在下相互牵引,所以腹痛延伸到阴股。寒气停留在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行不畅无法注入大经,血气滞留无法运行,所以疼痛持续很久形成积块。寒气停留在五脏,厥逆上行,阴气竭尽,阳气未入,所以突然疼痛到失去知觉,气恢复则苏醒。寒气停留在肠胃,厥逆上行,所以疼痛伴随呕吐。寒气停留在小肠,小肠无法聚积,所以腹痛后腹泻。热气停留在小肠,肠中疼痛、发热、口渴,则大便干燥无法排出,所以疼痛伴随便秘。
黄帝说: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言语而理解,通过观察而看到,那么通过触摸而感受到,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五脏六腑都有固定的部位,观察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观察而看到。
黄帝问:通过触摸而感受到,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观察主病的经脉,坚硬而血瘀或陷下的,都可以通过触摸而感受到。
黄帝说:好。我知道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九种气不同,会导致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怒则气逆,严重则呕血及腹泻,所以气上。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所以气缓。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所以气消。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所以气不行。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所以气收。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所以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所以气乱。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所以气耗。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所以气结。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主要讨论了疼痛的成因及其分类,以及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来诊断疼痛的方法。黄帝向岐伯请教关于五脏突然疼痛的原因,岐伯详细解释了寒气如何侵入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疼痛。岐伯还指出,不同的疼痛表现可以通过观察五色、触摸经脉等方式来诊断。
此外,黄帝还询问了“九气”对身体的影响,岐伯解释了怒、喜、悲、恐、寒、热、惊、劳、思这九种情绪或状态如何影响气的运行,进而导致不同的病症。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气”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