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甲乙经》、《太素》作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1. 胃脘痈的诊断

黄帝问:人得了胃脘痈,该如何诊断?
岐伯回答:诊断这种病时,应当诊察胃脉。胃脉通常表现为沉细,沉细表明气机逆乱。气逆时,人迎脉(颈动脉)会非常旺盛,旺盛则表明有热。人迎脉是胃的脉,如果逆乱而旺盛,说明热邪聚集在胃部无法消散,因此导致胃脘痈。
黄帝说:很好。

解释:胃脘痈是指胃部发生痈肿的病症。岐伯指出,诊断时要通过脉象判断气机是否逆乱,尤其是人迎脉的盛衰。气逆且热邪聚集在胃部,是导致胃脘痈的原因。


2. 卧而不安的原因

黄帝问:人躺下后感到不安,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内脏受到了损伤,或者精气未能归位。只有当精气归位,人才能安心躺下。所以人不能悬着病不管。
黄帝说:很好。

解释:躺下后感到不安,可能是内脏功能受损或精气失调的表现。岐伯强调,只有精气归位,人才能安心休息。


3. 不能仰卧的原因

黄帝问:人不能仰卧,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肺是五脏的盖子,肺气旺盛时,脉象会变大,脉大则不能仰卧。这在《奇恒阴阳》中有详细论述。
黄帝说:很好。

解释:肺气旺盛导致脉象变大,进而影响呼吸和姿势,使人无法仰卧。岐伯指出,这在《奇恒阴阳》中有更深入的讨论。


4. 厥病的诊断

黄帝问:有一种厥病,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否则病主在哪里?
岐伯回答:冬天诊脉时,右脉本应沉紧,这是顺应四时的表现。左脉浮而迟,则是逆四时的表现。左脉主病在肾,但也与肺有关,会导致腰痛。
黄帝问:为什么这么说?
岐伯回答:少阴脉贯穿肾并络于肺,现在肺脉异常,肾因此生病,所以表现为腰痛。
黄帝说:很好。

解释:厥病表现为脉象异常,右脉沉紧是正常的,但左脉浮而迟则表明肾和肺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腰痛与此相关。


5. 颈痈的治疗

黄帝问:有人得了颈痈,有的用砭石治疗,有的用针灸治疗,都能治好,原因是什么?
岐伯回答:这是同病异治的表现。如果痈肿是由于气滞,适合用针刺去除;如果是因为气血旺盛,适合用砭石泻热。这就是同病异治的道理。
黄帝说:很好。

解释:颈痈的治疗方法因病因不同而异。气滞用针刺,气血旺盛用砭石,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


6. 怒狂病的成因

黄帝问:怒狂病是怎么产生的?
岐伯回答:这是由于阳气异常。
黄帝问:阳气为什么会使人发狂?
岐伯回答:阳气因为突然受到阻碍而难以疏泄,所以容易发怒,这种病叫阳厥。
黄帝问:如何诊断?
岐伯回答:阳明脉通常跳动明显,而巨阳和少阳脉不常跳动。如果不常跳动的脉突然跳动剧烈,就是阳厥的表现。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减少饮食即可。食物进入体内会助长阳气,所以减少饮食就能缓解。还可以服用生铁洛(铁落)汤,因为它能迅速降气。
黄帝说:很好。

解释:怒狂病是由于阳气受阻导致的情志异常。岐伯建议通过减少饮食和服用生铁洛汤来降气治疗。


7. 酒风病的治疗

黄帝问:有人身体发热、疲倦、汗出如浴、怕风、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这种病叫酒风。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混合后取三指撮的量,饭后服用。
黄帝说:很好。

解释:酒风病表现为发热、疲倦、多汗等症状。岐伯建议用泽泻、白术和麋衔混合服用,以祛风除湿。


8. 经典著作的总结

岐伯说:所谓“深之细者”,是指脉象如针般细微;“摩之切之”,是指脉象紧实;“聚者坚也”,是指脉象聚集而坚硬;“博者大也”,是指脉象宽大。《上经》讲的是气与天的关系;《下经》讲的是疾病的变化;《金匮》是判断生死的;《揆度》是切脉诊断的;《奇恒》讲的是奇病。所谓“奇”,是指奇病不会因四时而死;“恒”,是指普通病会因四时而死。所谓“揆”,是指切脉求其脉理;“度”,是指根据四时判断病位。

解释:岐伯总结了经典著作的核心内容,强调脉象诊断和疾病与四时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