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白话文翻译:

黄帝在明堂,雷公在一旁侍坐。黄帝说:“先生所读的医书和经历的事情已经很多了,请试着说说行医中的得失,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

雷公回答说:“我按照经典和老师的教导去学习,都说要追求十全十美的治疗效果,但有时还是会出错,请让我听听其中的原因和解法。”

黄帝说:“你是年纪还小,智慧还不够,还是因为说话时混杂了不正确的观点?人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也是医者所遵循的。之所以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是因为精神不够专注,意志不够坚定,内外不能协调,所以时常产生疑惑和失误。诊断时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行医的第一种失误。

没有完全掌握老师的教导,妄自使用杂乱的医术,错误地认为是正道,甚至改名换姓以自夸,胡乱使用砭石,最终给自己带来祸患,这是行医的第二种失误。

不考虑病人的贫富贵贱、生活环境、身体的寒热,不懂得饮食的适宜与否,不区分病人的勇怯,不懂得类比推理,这样只会让自己混乱,无法自我明辨,这是行医的第三种失误。

诊断时不询问病人的病史,不了解他们的忧患、饮食失节、起居过度,或者是否受到毒物的伤害,不先了解这些情况,就匆忙地通过寸口脉象来判断病情,这样怎么能准确诊断呢?妄自下结论,结果只会陷入困境,这是行医的第四种失误。

因此,世人的言论,往往夸夸其谈,却不明白尺寸之论,诊断时忽略了人事。行医的法则,应该是从容不迫,坐持寸口脉象,如果不能诊断出五脉的变化,就无法了解百病的起因,最终只能自怨自艾,把责任推给老师。因此,行医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就等于把医术抛弃在市场上,胡乱治疗有时也能侥幸痊愈,愚昧的心却自以为得意。唉!医道深奥玄妙,谁能真正明白它的道理?医道之大,可以与天地相比,与四海相配,你不明白医道的真谛,反而把明白的东西变得晦涩难懂。”

解释: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主要讨论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常见的四种失误,并分析了这些失误的原因。黄帝通过对话的形式,向雷公指出了医者在诊断和治疗中容易犯的错误,强调了医者必须专注、坚定、内外协调,并且要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遵循医理,才能避免失误,达到十全十美的治疗效果。

  1. 第一种失误:医者在诊断时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导致诊断不准确。
  2. 第二种失误:医者没有完全掌握老师的教导,妄自使用杂乱的医术,最终给自己带来祸患。
  3. 第三种失误:医者不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贫富贵贱、生活环境、身体的寒热等,导致治疗不当。
  4. 第四种失误:医者在诊断时不询问病人的病史,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伤害,导致诊断错误。

黄帝强调,医道深奥玄妙,医者必须全面了解病人情况,遵循医理,才能避免失误,达到治疗效果。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医者的警示,也是对医学实践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