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馋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主要讲述了疟疾的分类、症状及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以下是对该段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足太阳经的疟疾,会让人感到腰痛、头重,寒冷从背部开始,先发冷后发热,热势猛烈,热退后出汗,难以痊愈,应针刺委中穴(郄中)放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会让人身体疲倦无力,寒热都不太严重,但害怕见人,见到人时心里会感到恐惧,发热较多且出汗严重,应针刺足少阳经。

足阳明经的疟疾,会让人先感到寒冷,寒冷逐渐加重,然后发热,热退后出汗,喜欢见到阳光、月光和火气,感到舒适,应针刺足阳明经的跗上穴。

足太阴经的疟疾,会让人心情不愉快,喜欢叹气,食欲不振,寒热交替,出汗;病发时容易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应立即针刺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的疟疾,会让人呕吐严重,寒热交替,热多寒少,喜欢关上门窗独处,病情难以痊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会让人感到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像是有癃闭的症状,但并不是真正的癃闭,频繁小便,心中恐惧,气不足,腹部感到不适,应针刺足厥阴经。

肺疟,会让人感到心寒,寒冷加重后发热,发热时容易受惊,像是看到什么可怕的东西,应针刺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

心疟,会让人心烦意乱,想要喝凉水,反而感到寒冷加重,发热不严重,应针刺手少阴经。

肝疟,会让人面色发青,喜欢叹气,状如死人,应针刺足厥阴经放血。

脾疟,会让人感到寒冷,腹中疼痛,发热时肠中鸣响,鸣响后出汗,应针刺足太阴经。

肾疟,会让人感到寒冷,腰脊疼痛,身体转动困难,大便困难,眼睛昏花,手脚发冷,应针刺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

胃疟,会让人感到饥饿却不想吃东西,吃后感到腹部胀满,应针刺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的横脉放血。

疟疾发作时身体发热,应针刺跗上动脉,打开穴位,放血,立即退热。疟疾即将发冷时,应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疟疾脉象满大而急,应针刺背俞穴,用中针,并在五胠俞穴各刺一针,根据胖瘦程度放血。

疟疾脉象小而实急,应灸少阴经,并针刺手指末端的井穴。

疟疾脉象满大而急,应针刺背俞穴,并在五胠俞穴和背俞穴各刺一针,适当放血。

疟疾脉象缓大而虚,适合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

治疗疟疾时,应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针刺,过了这个时间就错过了治疗时机。

如果疟疾发作时脉象不明显,应针刺十指间放血,放血后病情会好转。先观察身体上有像小豆一样的红点,全部刺破放血。

十二种疟疾,发作时间各不相同,应根据症状判断是哪个经脉的病变。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针刺,刺一次病情会减轻,刺两次病情会好转,刺三次病情会痊愈。如果仍未痊愈,应针刺舌下两脉(廉泉)放血;如果仍未痊愈,应针刺委中穴(郄中)的盛经放血,再针刺项部以下的脊柱两侧,病情必定会好转。

针刺治疗疟疾时,必须先问清楚病发时的最初症状,先刺这些部位。如果先头痛或头重,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放血。如果先项背痛,先刺项背部。如果先腰脊痛,先刺委中穴放血。如果先手臂痛,先刺手少阴经和手阳明经的十指间。如果先足胫酸痛,先刺足阳明经的十指间放血。

风疟,发作时出汗,怕风,应刺三阳经背俞穴放血。如果小腿酸痛严重,按之不可,称为胕髓病,用馋针刺绝骨穴,放血后立即痊愈。如果身体有轻微疼痛,刺至阴穴。所有阴经的井穴,不要放血,隔日刺一次。如果疟疾不渴,隔日发作,刺足太阳经;如果渴而隔日发作,刺足少阳经。如果温疟不出汗,用五十九刺法治疗。

解释:

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不同经脉所引发的疟疾症状及其对应的针刺治疗方法。疟疾的症状包括寒热交替、出汗、头痛、腰痛、呕吐等,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症状判断病变的经脉,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针刺的部位多为经脉上的特定穴位,如委中穴、跗上穴等,有时还需要放血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文中还提到治疗疟疾的时机非常重要,应在疟疾发作前进行针刺,错过时机则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脉象不同的疟疾,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有的适合针刺,有的适合用药。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对疟疾的辨证施治思想,强调根据不同的症状和脉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