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别本作支)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医部全录》注:当作避)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灵(别本作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麤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髴。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摇的通假字)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听您讲解九针的道理已经很多了,内容非常丰富,难以尽数。我经过推理论证,将其归纳为一套系统的理论。我现在背诵出来,请您听一听,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您指正,以便使这套理论能够长久流传,后世不会出现问题。这套理论只能传授给合适的人,不适合的人则不能传授。

岐伯叩首再拜:请让我聆听圣王的道理。

黄帝说:使用针刺疗法的道理,必须了解形体和气机的位置,包括左右、上下、阴阳、表里,以及血气的多少、运行的顺逆、出入的配合,谋划祛除病邪。要懂得如何解结,如何补虚泻实,了解上下气门,明白通于四海(指人体的重要部位),审察疾病所在。寒热、淋露等病症,要辨别其不同的病位,审察调气的方法,明白经络的走向,左右肢络的交会处,都要清楚掌握。寒与热相争时,要能调和它们;虚与实相邻时,要知道如何决断并疏通;左右不调时,要把握住并加以调整。明白顺逆,才能知道是否可治。阴阳不偏,才能知道病起之时。审察疾病的本末,观察寒热的变化,找到邪气所在,万次针刺都不会出错。懂得九针的用途,针刺之道就完备了。

明白五俞穴的位置,了解徐疾的变化,屈伸出入,都有条理。谈论阴阳,要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也各有其所藏。四时八风,都含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的色部,对应五脏六腑。审察病人的疼痛部位,左右上下,知道寒温的变化,判断哪条经络出了问题。观察皮肤的寒温滑涩,了解病人的痛苦。膈有上下,知道气机所在。先掌握其规律,稀疏地针刺,稍深留针,缓慢进针。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看到前痛,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刺不能解决的,适合用灸法。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刺的理论到此结束。

使用针刺的服法,必须有法则,上观天象,下察八正(指八个方位),以避开奇邪,观察百姓,审察虚实,不触犯邪气。这样才能得到天地的灵气,遇到虚岁,救治而不胜,反受其殃,所以说:“必须知道天忌,才能谈论针刺的意义。”效法古人,验证于今,观察幽深,通达无穷。粗工所不见,良工所重视。不知其形,仿佛若有神。邪气侵袭人体,会使人发抖;正邪侵袭人体,微先见于面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所以上工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所以工之用针,知道气机所在,而守其门户,明白调气的方法,补泻的位置,徐疾的用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黄帝:《针论》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怎么知道可以传授给谁呢?

黄帝说:各得其人,任用其才能,所以能明白其事。

雷公说: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说: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让他观察颜色;耳朵聪敏的人,可以让他听音;言辞敏捷的人,可以让他传论;言语缓慢而安静,手巧而心细的人,可以让他行针艾,调理血气,调和逆顺,观察阴阳,兼通诸方。筋骨柔软,心气和调的人,可以让他导引行气;言语刻薄,轻视他人的人,可以让他唾痈呪病;手爪粗糙,做事易伤人的人,可以让他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所以说:“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就是这个道理。手毒的人,可以让他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的人,复生如故也。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针刺疗法的理论和实践要点,强调针刺疗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传授此术的慎重性。以下是主要内容的分段解释:

  1. 针刺的基本原理:黄帝指出,使用针刺必须了解人体的形气、阴阳、表里、血气的运行等,强调审察病位、调气、补虚泻实等基本原则。针刺不仅要懂得经络的走向,还要掌握寒热、虚实的调理方法。

  2. 针刺的具体操作:黄帝详细描述了针刺的具体操作,包括如何进针、留针、补泻等。特别强调了针对不同病症(如寒热、虚实等)的针刺方法,以及针刺与灸法的配合使用。

  3. 针刺的法则与禁忌:黄帝指出,使用针刺必须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避免触犯邪气。强调针刺的时机和方法必须符合天时、地理和人体的情况,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4. 针刺的传授原则:黄帝和雷公讨论了针刺疗法的传授原则,强调只能传授给合适的人,不能随意传授。黄帝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学习针刺,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应根据其特长来分配任务。

  5. 针刺的实践验证:黄帝提到,手毒的人(指手法过于猛烈的人)可以通过按龟来验证其手法的危害性,而手法温和的人则不会对龟造成伤害。这表明针刺手法的轻重缓急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阐述了针刺疗法的理论体系、操作技巧、法则禁忌以及传授原则。黄帝强调针刺是一门复杂的医术,必须根据人体的阴阳、气血、经络等具体情况来施治,同时传授此术必须慎重,只能传授给合适的人。通过这段对话,黄帝和岐伯、雷公共同探讨了针刺疗法的精髓,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